茂林遮目,家家都裝探頭
新河鎮新光村位於崇明島中部,記者驅車來到北橫引河的東平大橋時,雖然孫建曾告知許多木屋均臨河而建,但記者站在橋上觀察時,僅能遠遠看到河邊有幾座親水平台,除此之外就是一片樹林。
孫建隨后在電話中指引記者繼續沿新江路前行至新光村路,在路口,記者看到一個空置的小木屋崗亭,旁邊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新光林家樂”字樣。沿新光村路繼續往前,寬約5米的道路兩邊是成片的八九米高的大樹,樹林的邊沿被人裝上了高約2米的綠色鐵絲網。
記者發現,除了將道路與樹林隔開的鐵絲網外,林間同樣裝有鐵絲網,分片分隔開來。每片分隔開的樹林,對應在路邊安裝有寬約3米的鐵門,大多數的鐵門上都有鏈鎖鎖死。每道鐵門背后,均修有一條寬約2.5米的水泥小路,一直延伸至樹林深處。
在長約2.5公裡的新光村路上,左右兩側的林區一共被分隔成87個片區,每個片區面積少的約600平方米,大的超過1000平方米,但由於樹木茂密,站在道路中間,根本無法看到樹林的深處是否存在建筑物。
記者注意到,在每幢“林庄”的周圍,及靠近公路的鐵絲網附近,戶主均安裝有監控探頭,在屋子周邊行走,幾乎都在監控范圍內。
別墅不叫別墅,叫“林庄”
從沒有上鎖的A14號往林子走約80米,林中出現了一條約20米寬的中空地帶,一眼望去,整排的木屋小樓,每幢間隔數十米。首先跳入記者眼中的,是一幢3層高木屋,主體建筑約150平方米,紅色琉璃瓦頂,木質外牆,還帶有戶外平台及小院花園。一層離地面高約1米,小樓底部均建在水泥柱地基上。小樓正面,一條10米長的小道直通河邊親水平台,整個格局充滿歐式風情。
當記者向村民陳阿姨了解這些建在樹林深處的別墅時,陳阿姨糾正了記者的叫法,“這些不叫別墅,他們喜歡叫‘林庄’,那些業主也喜歡別人叫他們‘庄主’。”
至於這片樹林裡到底建了多少幢“林庄”,陳阿姨稱從沒認真數過,但肯定不少於20幢,其中還有一大部分建在公路對面的B區。
記者來到B區,同樣是寬幾十米的中空地帶,“林庄”佔地面積更大,其中B12號超過500平方米,除主體二層半高的建筑外,還修起了木橋、茅草屋、水池、小亭等。“林庄”的間隔也更大,有的達上百米。
走訪過程中,記者共敲了10余幢“林庄”的門,屋內均沒人應答,其中在A14號,透過一樓的玻璃窗戶,可以看到屋內裝飾豪華、家電齊全,連玻璃窗戶上也很少有灰塵。記者隨后逐一清點,A區加B區,共計建有27幢林庄。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