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黃緯祿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導彈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開創了我國固體戰略導彈先河,為我國導彈技術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也許,歲月能改變世界,但改變不了他畢生的追求﹔也許,光陰能蝕去記憶,但蝕不去他在中國導彈研制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正是黃緯祿真實的寫照。
一定要把中國的導彈搞出來
20世紀40年代初,二十多歲的黃緯祿在中央大學機電專業求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參加工作,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下的風雨飄搖和痛苦磨難,堅定了“科學救國”的偉大志向。在英國刻苦學習科學技術期間,他第一次知道了“導彈”這個詞,第一次見到了這個“大家伙”,也第一次嘗到了這個“大家伙”的厲害,他的腦海中閃出了一個念頭,要是中國擁有了導彈,日本帝國主義就不敢再侵略我們了!
1957年,在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國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五院,黃緯祿開始了他的“導彈人生”。
中國導彈的研制是從仿制開始的。但是,正當仿制工作進入關鍵時刻,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了全部專家,給中國的導彈科研工作造成了無法想象的困難。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爭中國人民的志氣!
從此,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鐵律,腳踏實地、刻苦攻堅,開始了導彈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寶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獻,描繪出共和國導彈事業的新畫卷。
黃緯祿擔當起了導彈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負責人的重任,“飛得穩,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統”,正是深知控制系統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重。可是,中國導彈的基礎是一窮二白,一切必須從零開始。然而,黃緯祿並沒有望而生畏,“干什麼工作,隻要去干、去學,總是可以學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樣,在山下,看著山頂那麼高,不要被嚇住了。要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向上爬,上一個台階並不困難,上一個台階就離山頂更進一步。隻要堅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總是可以爬到山頂的。”
黃緯祿帶領的團隊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身為控制系統的負責人,黃緯祿要確保導彈的“頭腦”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都是清醒的,能夠准確控制彈身的飛行姿態和軌跡。他從基礎學起,把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技能想方設法轉化過來,同時吸納新的知識和技能。面對新出現的問題和挑戰,黃緯祿想起抗日戰爭時中央大學搬遷后的互幫互助教學法,用這個方法,大家共同學習,很快掌握了大量的知識。黃緯祿和他的戰友們不舍晝夜,加班加點,即使是領導們出於對大家身體健康的擔憂動員早點回去休息,他們也只是等領導一走就又都折回來繼續工作了。這樣的日子幾乎就是他們那時候的工作常態。首枚導彈運往基地前,黃緯祿和戰友們在午夜燈火通明的生產車間裡,連續奮戰好幾個晝夜,把每一個環節重新仔細地檢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廠房裡,對每一個電路單元都進行了反復的調試,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他們要向世人証明,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導彈來。
1960年11月,中國第一枚導彈——“1059”(東風一號)發射成功,實現了我國軍事裝備史上導彈零的突破!
1964年6月,“東風二號”取得圓滿成功,翻開了我國導彈發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頁!
1966年10月27日,中國首次由導彈運載發射的原子彈在核試驗預定地點成功爆炸,中國導彈研制試驗成果震驚了世界!
十年,黃緯祿和他的同事們發揚自力更生和勇於登攀的精神,僅用了十年,便走過了從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創新之路,實現了中國導彈零的突破,使我國液體戰略導彈控制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被外電評論為“像神話一樣不可思議”的進步。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