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0日电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纬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也许,岁月能改变世界,但改变不了他毕生的追求;也许,光阴能蚀去记忆,但蚀不去他在中国导弹研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正是黄纬禄真实的写照。
一定要把中国的导弹搞出来
20世纪4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机电专业求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参加工作,经历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的风雨飘摇和痛苦磨难,坚定了“科学救国”的伟大志向。在英国刻苦学习科学技术期间,他第一次知道了“导弹”这个词,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大家伙”,也第一次尝到了这个“大家伙”的厉害,他的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念头,要是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侵略我们了!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献,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新画卷。
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飞得稳,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统”,正是深知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可是,中国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然而,黄纬禄并没有望而生畏,“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进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黄纬禄带领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身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能够准确控制弹身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黄纬禄想起抗日战争时中央大学搬迁后的互帮互助教学法,用这个方法,大家共同学习,很快掌握了大量的知识。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不舍昼夜,加班加点,即使是领导们出于对大家身体健康的担忧动员早点回去休息,他们也只是等领导一走就又都折回来继续工作了。这样的日子几乎就是他们那时候的工作常态。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好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年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十年,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仅用了十年,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