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央企新闻网--权威发布中央企业,国资委,地方国企最新消息

春运期间北京至深圳高铁最高价近4000元

戴熙婷

2014年12月16日08:25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春运期间北京至深圳高铁最高价近4000元

  春节期间,土豪又多了一种任性的方式——坐高铁动卧出行。

  中国铁路总公司12月13日发布公告称,从2015年1月1日起至3月15日春运结束,北京铁路部门将开行北京西至深圳北,北京西至广州南4对高铁动卧列车。根据票价表推算,在春节高峰日内北京发往深圳的列车下铺价格(二人包房)最高约为3960元。

  消息甫出,网友直呼“太贵”:“这价格也是蛮任性的,‘被高铁’的人们怎么坐得起?”

  各家媒体的关键词也都是一个字——贵,新快报的标题更是简洁明了:高铁卧铺好贵。

  高铁 =“贵”铁?

  2009年底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运营时,票价近500元,《理财周刊》算了个账,2008年武汉市城镇职工月平均可支配收入1392元,广州则是2109元,这点钱也只够乘坐武广高铁一个来回。

  当时,高铁就落得了“贵”铁的美名。

  虽然有关部门此后辩称定价不高,并给出很多理由:造价高、乘车时间短、科技含量高、服务更优良,一切都符合市场定价规律。甚至有专家底气十足地指出,我国高铁票价远低于老牌高铁国家的票价。

  但随后,市场便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2010年4月13日起,仅运营两个月的京福动车停运;2011年1月开通的沪蓉、沪渝动卧因票价畸高、上座率只有25%,当年就改回普通列车;同样在2011年,京沪动卧也曾因上座率并不理想,不得不将部分高级软卧取消,以普通软卧代替。

  吊诡的是, 2012年12月京广高铁开通运营时,首发车G801次在二等座车票大量空余的同时,一等座和商务座均已销售一空;其他日期也是高级座先卖光。这更证明了,高铁服务土豪和商务人士的定位,坐实了高铁乃“贵”铁的真相。

  此次新开通的动卧,头一天晚上八点多从北京出发,第二天早上七点多到深圳,普通人大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如今的“贵”铁只是越发任性了。

  难怪许多网友吐槽:高铁动卧就不是给我们平民开设的。

  “被高铁”的不满

  2009年,铁道部曾表示,正在致力建设“四纵四横”的中国高铁网,以扩大铁路运力,将能够解决每年春运火车票“一票难求”的现象。截至2013年末,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但自高铁开通运营起,却一直被吐槽。

  虽然有人认为,可以将高铁和奢侈品一样看待,应该允许部分高端服务形式存在。但事实却是,你买不起LV,可以不买,但买不买高铁票,还真由不得自己。

  因为在高铁遇冷的同时,普通列车却在悄然减少。不少人发现,原本几十元可以坐到家的普通列车没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整后,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高铁动车占到一半以上。

  新京报12月10日报道,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安排,又有58趟车提升列车等级。记者梳理发现,58列提升列车等级的旅客列车中,有10列动车组升格为高铁列车。其中,北京南至青岛的D331次升级后将改为G193次,时间缩23分钟价格却涨了65元。

  从目前购买春运火车票的情况来看,普通列车卧铺票最难买。面对高铁高价票,人们实在难以洒脱起来,相比过去,人们除了购票难,还多了一份屌丝的自卑感。这样的现状似乎有些背离当初开通高铁“解决一票难求”的初衷。

  关门定价何时休

  一直以来,高铁票价的制定是个谜。对定价依据,铁路部门从来只有一句话:依据《价格法》的规定,经综合测算分析,制定了试行运价。

  被“综合测算分析”弄得一头雾水的人们,今日被南方都市报点醒,铁动卧票价“飞”上天违背价格法。

  根据广州日报的解释,我国已经确立了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改革原则,绝大部分的产品定价都应该交给市场,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得出价格,但这并不排除部分重要的公用性事业、公益性服务和网络型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仍应由政府定价。

  高铁是由国家作为主体投资的,其目的本就是为了缓解当前中国铁路运营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价格理应由政府制定。

  根据《价格法》规定,制定政府定价,应当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听取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

  而此前有律师申请公开关于火车票价格调整的事实、法律依据和征求消费者意见听证论证情况信息。发改委答复:目前,难以履行政府定价程序。也就是说,票价是关门定出来的。

  高票价来剥夺低收入人群的出行权,人们只能一声叹息。

  《理财周刊》无奈地道出根由,都是跛脚体制惹的祸。一边是带有强烈寡头垄断意味的经营管理体制,一边又是借着这股垄断的力量,打着市场化的名头,顶着公众如潮的质疑,却依然坚持“把高票价路线进行到底”。

  新京报新媒体记者 戴熙婷

(责编:李楠桦、王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