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裝備方隊經過天安門前時,我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戰車是我們的杰作”,距離國慶閱兵還有幾天,23歲的女孩小宋盼望著。她說,在電視機前看見這一幕時,她要好好向父母“吹一吹”。
至今,小宋的父母不知道女兒接連的不著家,這段時間她去了哪,隻知道她去執行任務了。至於是什麼任務,小宋沒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就是要保密”。
小宋是二院下屬地面設備總裝廠的一名普通職工,這段日子,她和十幾個同齡人一起住進的閱兵村,開始了少年人神聖而又異於常人的“尋夢之旅”!他們的這項特殊的任務就是要給現已交付軍方的數十輛閱兵裝備車輛換上嶄新的外衣,而且必須“一模一樣”“如出一轍”!
80后壯士臨時受命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小宋回憶說:“從接到任務那天起,就忙壞了我們廠的領導和車間的所有人。”
因為事先對閱兵村的了解知之甚微,為了保証任務執行的順利,車間侯主任表示:“我們必須選派車間最精壯的團隊組合”。就這樣,戰時突擊隊成立了,在這個14人的小組中,包括主任在內30歲以上的一共三人,負責與軍方、二院、四院的溝通協調以及技術指導,其他11名隊員均為80后,而且多為86、87、88年出生的“年輕老師傅”,承擔了裝備車輛的噴漆、保護、工藝等全部工作。突擊隊員年輕化的一個最大優勢就是能適應惡劣的作業環境。
小苗是先於大部隊駐扎閱兵村的隊員,他是幾天前跟隨主任開協調會時被軍方“盛情邀請”留下的,當他看到兄弟姐妹們趕來時,他顯得異常興奮!小苗回憶說,當時與大家一同進村的有一卡車設備和機器,而且一卡車都沒裝完,其他設備放在隊員們乘坐的“依維柯”上。隊員們帶來的這沉甸甸的行囊中大到漆泵漆槍、各式各樣的工具、小到刀片接線板以及作保護的廢舊報紙,一應俱全。大家把噴槍頭的粗細都作了周全的考慮,隨時可以迎戰!
通力合作練就鐵漢柔情 理解與支持 軍民合作親如一家
“要想干好活,必須經受三重考驗!”侯主任如是說!
對隊員們來說,所謂考驗是指,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陌生工作環境帶來的巨大心理反差,高溫炙烤無處避身的惡劣操作環境以及車體圖案的高度一致性!
但年輕人有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沖勁,在經過簡單的適應之后,他們很快就進入了狀態。
工藝員小苗的“放樣”工作是任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謂“放樣”就是要依據圖紙在每一輛戰車上繪出完全一致的圖形,為小魏他們噴繪出線條柔美、邊界清晰、過渡均勻的“彩衣”提供依據。
作為由“理想”到“現實”的具體施行者,小魏和小劉這兩個近乎於90后的小師傅勇挑重任,承擔了車體頂層的噴制工作,要知道,當車輛從天安門城樓前經過時,首先映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眼球的就是車頂的巍峨雄壯風姿,因而精確到毫米,他們力求各個角度的協同。小苗笑稱:“我們幾個大男人的噴繪就如同大姑娘繡花一般……”
而小宋和另外一個女生的工作就是按照小苗的圖紙用各種膠帶和事先准備好的幾十斤報紙為戰車穿上一層厚厚的防護服,在行業內,她的工作被稱作“做保護”。小宋解釋這主要是防止把漆弄到了玻璃、把手以及一些線纜上。小宋說:“我們作保護都是戰士們幫忙完成的!”
其實合作之初,突擊隊與軍方就商定,每天預留出兩三輛戰車供突擊隊噴漆,其他的戰車則照常參與方隊的訓練。在戰士們訓練之余,小宋會請戰士幫忙,手把手的教士兵如何做保護,甚至教他們怎樣把戰車上的舊漆打磨掉,以便噴上新漆。
“她性格外向,嘴很巧,戰士很樂於幫忙。有時不僅僅能發動自己的方隊,其他方隊也過來幫忙”,小苗評價說。但在小宋看來,主要是自己和士兵的年齡相仿,溝通起來沒有什麼障礙。
小宋最多同時“指揮”40多名戰士幫忙“做保護”和“打磨”,就連方隊裡的排長也很配合,因此,戰士們都叫她“宋連長”。
有時軍方的一位領導也跟侯主任打趣說:“還是你們比較有招,找了年輕小姑娘過來,戰士都願意跟你們在一起。甚至中午吃飯的時候都不想回去……”
其實方隊裡,軍民合作一直很愉快。“有些戰士還偷偷讓我們帶點零食進去”,小苗說,天氣熱的時候,買些雪糕給士兵,他們特高興。
高溫炙熱疲勞之至 踢不起來的“足球賽”一樣精彩
五月中下旬的北京驕陽傲人,一排排戰車在烈日的親吻下也充滿了“熱情”。
如果是在車間作業,小魏通常是乘坐升降機到車頂,升降機周圍還有護欄,至少他不用擔心掉下去。但在閱兵村,小魏必須麻利的踩著梯子,爬到三米多高的車頂上,充分利用車頂的“地形”,一手緊緊抓住著可以扶的地方,另一手拿著漆槍。
當被問及自己的感受時,這個可愛的小伙子赫赫一笑:“貓著腰的感覺真難受!”是啊,車頂的噴繪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直起腰來。無論何時,隻要工作,他就必須蹲著、盯著,找定位、劃線、調圖案,時不時地還得瞟一眼小劉的杰作,互相提醒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而不管是與別人的交流切磋還是自己的噴槍技藝琢磨,除了睡覺的時候,他都在車頂呆著,以至於三天烈日烘烤下來,他黑了好幾圈,腰也彎了好幾度。作為第二次進村的總指揮,鄭副主任笑著說:“貓腰貓的都疼得睡不著覺了他還忍著不說呢!”據說,小魏是在疼得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才悄悄從隨軍醫生那裡弄到了幾片兒膏藥貼身上。不知道膏藥是真的很管用還是強烈的心理暗示作支撐,他直到最后一刻也沒告訴身邊的人。
隊員們都知道馮敬東師傅進村前專門買了一把哨子,據說那是每天喊隊員們起床的“號角”,但馮師傅嘿嘿一樂,遺憾的表示,“因為大家都很自覺,可憐的號角一直無法吹響!”這把哨子就如同我們在閱兵村隊員們居住的院子裡看到的“紙質”足球一般,成了年輕人們愛崗敬業忘我奉獻的見証。
養兵千日 取長補短 年輕人積累別樣經驗
說起閱兵村的日子,每一個隊員都有著獨特的感受,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日子雖然辛苦,但回報卻是豐厚的。小魏小苗他們一臉幸福的表示:“閱兵任務,十年一次,這是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大事,也是展示我軍實力,增強國民信心的大事,年輕人有幸經歷了好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經歷的事情感到十分榮幸,所以我們隻能精益求精!”
說到收獲,鄭副主任這個三十出頭年輕人則表現出少有的興奮來,他說大家最大的興趣就是派他深入“敵營”學習經驗、切磋技能,取長補短。而他也不負眾望,不僅從別處那裡學會了如何利用小漆泵作業,更大程度的滿足多把漆槍同時作業的問題,為售后服務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還在學習別人的基礎上,看到短處,改變方法,有效避免了同類噴漆問題出現在自己方隊了,少走了彎路,贏得了時間!說到這裡,鄭副主任和方隊的隊員們都甚感自豪!
(文/朱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