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中国央企新闻网--权威发布中央企业,国资委,地方国企最新消息

国家命运大视野 战争历史大题材

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12月5日登陆央视

2014年12月05日14:2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国家命运大视野 战争历史大题材

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12月5日登陆央视

本报12月1日北京讯(庄红韬、孔祥文、刘渝)三十载春华与秋实,今日梦回吹角连营。12月1日,十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在京举行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从12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即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首播。

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是国内首部全面反映共和国铁道兵光荣历史和优秀文化、以及铁道兵“传人”中国铁建改革发展历程的红色大型文献纪录片,也是一部融合了军事和历史重大题材的口述历史纪录片。

围绕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军事历史大题材,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立足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命运大视野,叙述了铁道兵这个特殊兵种3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这支队伍脱下军装、走向市场三十年来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它以鹰厦铁路、嫩林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引滦入津水利工程等为叙事依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了共和国历史一个不可或缺的侧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是一支从战火中诞生、修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1948年7月,诞生在炮火连天的解放战争东北战场。高峰期,铁道兵的总兵力达40余万人。在解放战争年代,“仗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们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是“祖国铁道建设的突击队”,鹰厦铁路、嫩林铁路、成昆铁路、青藏铁路等国家的干线铁路,洒下了无数铁道兵官兵的鲜血和汗水,神州大地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截至1984年铁道兵退出现役的35间,铁道兵修建了52条干支线铁路,高达12590多公里,占全国同期修筑铁路里程的三分之一。涌现出了“登高英雄”杨连第、“硬骨头战士”张春玉等无数英模人物和一大批先进集体,并先后有8000余名官兵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8000多名铁道兵埋骨青山,铁道兵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部队。仅在举世瞩目的成昆铁路建设中,每一公里铁路线就有一位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84年1月,铁道兵集体改工为今天的中国铁建,更成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领头羊。中国铁建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凤朝介绍,2008年,中国铁建在上海和香港成功上市,连续九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4年排名第80位,目前在中国500强企业中名列第11位,业务范围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为铁道兵题词。叶剑英元帅在铁道兵成立30周年时,专门题词高度称赞: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它是铁道兵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铁道兵精神的高度凝练。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铁道兵改工后的队伍发展情况。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代领导人,都先后亲自视察了中国铁建担负的重点工程项目。201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铁建重点工程时,高度评价:铁道兵是支能干的队伍,对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于2012年6月26日,经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复同意立项,2013年年初开始抢救性采访拍摄,同年4月全面开机。先后采访600多人,70%超过七、八十岁,最年长者是百岁开国将军、原铁道兵副政治委员王贵德。另外,有5位被采访者尚未看到纪录片的播出,就已离世。

总导演刘卫阳介绍,为了还原历史情境、营造时代氛围,创作者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搜集了大量当时的历史纪录影像资料,还充分采用情景再现、动画模拟、三维绘画等手段进行创作,希望能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感受那段历史。

剧组先后组建了6个摄制组奔赴30多个省份,北上大兴安岭,南下南粤大地,东至东海之滨,西挺世界屋脊,历时323天,行程超过3万公里,采访600多人,拍摄外景点约300处。于2014年11月制作完成,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审核。

2014年4月12日,包括中宣部理论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中央文献研究室等专家在内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审核该片时,一致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宣传一种精神。《永远的铁道兵》是传承、弘扬铁道兵“吃苦奉献、志在四方”伟大精神的活教材,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影片。在12月1日的该片首映式上,所有观摩者无不泪流满面,纷纷称赞影片故事性强、感染力大,令人震撼,给人启迪。

中国铁建总裁张宗言在接受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采访时说,铁道兵是中国铁建的根,铁道兵精神是中国铁建优秀文化的源泉,“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更需要把铁道兵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在做强、做大、做优中国铁建的过程中,让铁道兵精神不断地升华,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型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是一部口述历史的纪录片。“口述历史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以口述的形式还原历史现场,从而形成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并列的口述史料”。该纪录片分集导演王家乾表示,“口述历史重在表现“人的主题”,是“集体记忆”和“大众记忆”的缩影。以口述历史为叙事主线的纪录片称为口述历史纪录片,特点在于把原先历史纪录片所常用的宏观叙事手法转化成以个体为中心的微观叙事。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话语在形式上碎片化、多元化,在内容上情感化、故事化,这是与传统的纪录片在叙事风格上的不同之处。” 

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先后组建了6个摄制组,奔赴全国30近30个省份,历史323天,采访人物600多人。(刘 渝摄)

纪录片《故宫》总摄影的李建明(左)为《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的摄影指导,为了真实的再现抗美援朝时期铁道兵部队做出的巨大贡献,正采用特殊技巧拍摄雨中的鸭绿江大桥。(刘 渝摄)

一片白桦林环绕的墓地中,无名铁道兵战士的英灵在这里安息。仅成昆铁路建设中,每一公里就有一名铁道兵埋骨深山。(刘 渝摄)

为了把《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拍好,摄制组沿着当年铁道兵的足迹翻山越岭,用铁道兵的精神拍铁道兵。(孔祥文摄)

冒着零下19度的严寒,摄影师将半个身子探出车外,用镜头还原历史事实。(刘 渝摄)

在贵州偏远的大山深处,导演王家乾(右二)专注的倾听中国铁建20局集团总经理邓勇(左)讲述其爷爷当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故事。(刘 渝摄)

中国铁建20局集团总经理邓勇(中)的爷爷和父亲都当过铁道兵,当摄制组不远千里赶到他的老家贵州山区采访时,三代人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铁道兵的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刘 渝摄)

鄂伦春族老人——郭金林曾亲眼目睹了当年十多名铁道兵官兵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感人场景。(孔祥文摄)

导演王家乾(右二)在海河边与大家商讨引滦入津一集的拍摄方案。(刘 渝摄)

剧组采访当年参加过引滦入津工程建设的老铁道兵——原铁八师师长景春阳。(孔祥文摄)

本片总导演刘卫阳采访曾经的铁道兵、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右)(刘 渝摄)

回忆起自己当年火热的铁道兵岁月,国家著名歌唱家刘炳义激动不已。(尤家民摄)

不顾手脚冰凉、不怕寒风刺骨,只是为了真实记录当年英勇的铁道兵。(刘 渝摄)

(责编:值班编辑、庄红韬)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