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董事長自殺者屈指可數,其背后的道理也是很容易理解,既然是上市公司董事長,胸懷和能力自然非同尋常。
據了解,劉佔濱在2012年擔任三精制藥董事長可謂臨危受命,彼時的三精制藥發展停滯,經營業績下滑,波折不斷。而劉佔濱一上任起,便肩負了改善業績的使命。足見劉佔濱的“非同尋常”。
“非同尋常”也擋不住自殺,可見背后的事大。
至於其背后的事有多大,由於當事人的自我了結而陷入尷尬。貪污受賄,理應有之,某媒體報道,劉佔濱跳樓后的被搶救過程中,曾反復說“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語言的深層含義不能不令人與貪污受賄挂鉤。人事糾紛理應有之。據報道,劉佔濱其人雖然有魄力但行事風格獨斷,“也因此在業內樹敵不少”。
但毋庸置疑,劉佔濱自殺與狂轟濫炸地打廣告又收效甚微的經營模式難脫干系。
根據2013年年報,三精制藥業績是紅燈高懸,全年營收31億元,同比下降21%﹔而在淨利潤方面更是衰退的慘不忍睹,取得646萬元淨利潤,同比大跌98%,每股收益也隻有0.01元。對比之下,三精制藥去年在營銷廣告上的投入卻異常凶猛,高達4.31億元,是淨利潤的66.7倍。
三精制藥營銷模式是哈藥集團層面一以貫之、推崇備至的高舉高打廣告戰術。廣告投放是與產品質量、市場需求等因素相配套而展開的,否則難以取得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相較於廣藥、國藥、上藥等同樣醫藥工業領先的本土集團,哈藥近年來在新產品的研發方面一直沒有太大的建樹。哈藥整體的產品質量投訴和違規營銷新聞卻在水漲船高。哈藥集團三精黑河藥業有限公司和三精千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明目蒺藜丸”、“牛鮮茶”就曾因為藥品廣告中任意擴大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的功能主治范圍而被食藥監局通報處理。
在營銷廣告投入上的痴迷日升日高,顯然是舍本取末、本末倒置的。過分的“重營銷、輕創新”,在消費者日益成熟、產品日益多元的今天,顯然行不通。廣告投放環節的貓膩通常也很多,腐敗滋生也似乎順理成章,過度的廣告投放是不是滋生“我不想要,可不敢不要”的重要原因,值得深究。
之前,摔倒在“廣告王”上面的企業不在少數,最為知名的算數秦池集團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不惜重金幾億元拿下央視黃金時間廣告,但由於產品質量跟不上,被爆出產品“勾兌”之后就再也沒有緩過氣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從三精制藥董事長自殺事件,我們不僅要總結行賄受賄不可為,獨斷專行的企業家管理方式不可為,還應該深刻的反思其“廣告王”的經營模式。筆者相信,三精制藥董事長自殺必將痛擊這一被某些企業奉為經典的經營模式,對於中國企業的成長,三精制藥付出的代價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