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鄭守仁、孫永福、傅志寰、陸佑楣、殷瑞玨院士在三峽左岸電站研討 攝影宋明霞
追夢百年,論証半世紀,建設十七載,運行十六年。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來到三峽,認為“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繼而強調“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4月25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來到三峽,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考察。
5月9日,中國工程院16位院士來到三峽,共同研討三峽工程管理。
5月2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召開會議,三峽集團總經理王琳透露將加快組建生態環保集團,發起設立長江綠色發展投資基金。
三峽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習近平總書記三峽行之后,一場跨越百年時空的對話拉開序幕。
從孫中山到習近平,輾轉百年圓一夢
興建三峽工程的設想,最早由孫中山提出。
1919年,孫中山在《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后整頓實業之方法》中提出在長江三峽河段修建閘壩,改善航運並發展水電。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作《民主主義》演講,再次談到開發三峽水利資源,振興實業。
1944年,國民政府邀請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享譽世界的壩工專家薩凡奇博士來華,考察后完成了轟動世界的“薩凡奇計劃”——《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這是第一個比較具體,具有開發水能、改善航運的三峽工程計劃,因內戰爆發而擱置。
毛澤東為三峽工程勾畫出宏偉藍圖。
洪水是中華民族的心腹大患。1949年,新中國誕生前,長江發生了大洪水,中下游五省共計死亡5.7萬人,受災農田2715萬畝﹔1954年,長江再度爆發洪水,死亡3.3萬人,淹沒耕地4755萬畝,京廣鐵路100多天不能正常運行。
治水成為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早在1953年,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畢其功於一役”,先修三峽工程的想法。
在蘇聯專家協助下,經過三年勘測設計,1958年底完成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明確了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中的關鍵性骨干工程。
1956年,毛澤東主席暢游長江,寫下《水調歌頭﹒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勾勒出三峽工程的美好願景。
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和蘇聯100多位專家考察三峽壩址和庫區。同年4月,中央下發關於三峽工程的第一個文件——《中共中央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三峽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國黨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由於三年自然災害,國家經濟困難以及國際形勢嚴峻等原因,三峽工程被暫時擱置。
鄧小平為三峽工程果斷拍板。
1979年,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1980年,鄧小平視察長江,聽取了關於三峽工程的匯報。1982年對是否興建三峽工程果斷表態:“看准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6年6月—1989年2月,原水利電力部組織412位專家,對三峽工程重新論証,最終得出結論:三峽工程對四化建設是必要的,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強,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薦的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
1994年12月14日,經過40多年反復論証,三峽工程正式開工。2003年實現水庫蓄水、五級船閘通航、首批機組發電…….
習近平為三峽工程作出歷史性判斷。
“三峽工程是國之重器。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靠引進,靠別人給予,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考察三峽水利樞紐、登上海拔185米的三峽壩頂,極目遠眺萬裡長江,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三峽工程高度評價。他強調“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真正的國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三峽工程考察,是三峽工程百年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百年三峽從此翻開新篇章。
在世界水電建設史上,三峽是從倡議到建成歷時最長的水利樞紐工程。回溯歷史,三峽工程身后是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負責任的幾代偉人和英雄建設群體。用歷史眼光看三峽,三峽工程是全民族幾代人的共同選擇,它從歷史深處走來,因眾繪宏圖而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