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開掘百年三峽【3】

宋明霞

2018年06月05日08:35  來源:人民網
 

三峽庫區風光旖旎。攝影王軼晨

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來時路很長,未來的路更長。

對於三峽工程的思考,沒有因工程竣工而結束,也不會隨工程驗收而停止。

“長江經濟帶是‘一帶一路’的主要交匯地,要統籌沿海、沿邊、沿江和內陸開放,培育國際合作競爭的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5月26日上午在考察長江途中強調。

5月9日至12日,1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來到宜昌三峽壩區。

看電站、過船閘、走庫區,開研討會,院士們的討論無處不在。

大國工程看三峽。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到三峽工程來看看,就不了解現代化的中國”,胡文瑞院士說。他認為,作為一個世紀工程,三峽工程體現的是工程造物精神,代表的是中國工程建造水平,創造的是中國水電工程建造文化。

全流域視角看三峽。

以三峽工程為中心的清潔電網格局正在形成。

繼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峽集團繼續推進金沙江下游水電工程建設,2014年7月,向家壩、溪洛渡兩座電站全面投產發電,長江干流第二個“三峽工程”建成投產。2011年,烏東德、白鶴灘電站開始籌建,預計2023年將建成長江干流第三個“三峽工程”。屆時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實踐証明,三峽工程已成為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堅強支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志性工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趙憲庚院士在研討會上表示。

讓三峽工程成為真正的世紀生態工程。

殷瑞鈺院士認為,三峽工程體現的是適應自然、適度發展自然、領先自然的理念,而不是人定勝天。隨著共抓長江大保護時代的到來,三峽工程水資源利用、生態調度功能正在突出,而且應該進一步突出。

“三峽工程開啟了中國重大建設工程環境保護管理的歷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實效。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峽工程的環境保護問題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保護問題不同,需要去厘清。”王金南院士提議。

“三峽工程建設以來,三峽庫區的生態環保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不可否認其環保難度依舊很大,其中牽涉到多方因素,不是一個企業能解決的。”蔣士成院士建議,由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解決長江流域的生態問題,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更深層次地推動對三峽工程的認知。

“三峽工程立個高標杆,並提供了撐杆,讓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借勢跳過去,達到了領先世界的高度。”饒芳權院士認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三峽工程的偉大精神,有必要讓更多的人了解。

“三峽工程是治水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要認清這個百年圓夢工程的三個遞進階段,認清其綜合效益的巨大作用,以及為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一本質。”作為三峽工程論証、決策、建設等階段的親歷者,陸佑楣院士主張從哲學高度認識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這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情,請繼續努力下去!”楊振寧院士在三峽大學寄語參加座談會的年輕人。

(責編:仝宗莉、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