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開掘百年三峽【2】

宋明霞

2018年06月05日08:35  來源:人民網
 

三峽大壩 攝影宋明霞

當今世界承擔功能最多、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

作為治理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三峽工程建設初期重點關注防洪、發電、航運三大功能,今天已擴展到防洪、抗旱、供水、航運、漁業、旅游、發電七項功能全面發揮。

防洪、抗旱、供水三項功能不可替代。

三峽工程處於長江上游來水進入中下游平原河道的“咽喉”,可以控制荊江河段95%的洪水來量,武漢以上河段洪水來量的2/3。

2010年和2012年,三峽工程成功地應對了兩次洪峰超過7萬立方米/秒的洪水過程。2016年和2017年,長江中下游區域性大洪水,三峽工程有效控制下游水位未超過保証水位。

截止2017年底,三峽水庫歷年累計攔洪44次,干流堤防未發生一起重大險情。據中國工程院2014年關於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評估的估算,三峽工程多年平均年防洪效益為88億元,防洪減災效益顯著。

三峽工程建成后,憑借良好的調節性能,水庫攔洪補枯,形成近400億立方米的巨大淡水資源,對於枯水期向下游正常補水及應急突發情況下的補水具有重要作用。

航運、漁業、旅游三項功能極為重要。

自古川江不夜行。三峽工程蓄水后,消除了139處急流灘、險灘和淺灘,改善了宜昌至重慶660公裡航道的通航條件,航道維護水深從2.9米提高到3.5—4.5米,航行船舶噸位從1000噸級提高到3000—5000噸級,航道等級從三級升為一級,實現了全年全線晝夜通航。

三峽工程加速推進了長江經濟帶的形成和發展。

三峽船閘是目前世界上連續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規模最大的內河船閘,自2003年投入運行以來,已連續14年實現安全、高效運行。三峽船閘過閘貨運量逐年遞增,2011年首次突破億噸,提前19年達到設計能力。2014年至2016年,連續3年突破億噸。2016年9月,三峽升船機啟動試通航,進一步增強了三峽工程的通航調度靈活性和保障能力。

到2017年底,通過三峽樞紐斷面的貨運總量達12.6億噸。目前三峽過閘大宗散貨水運運價約為0.02元/噸,是鐵路運價的1/8,公路運價的1/20—1/30。

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三峽水庫蓄水后,庫區及上游經濟魚類資源增加,2011年開始實施庫區生態調度,促進了中下游經濟魚類繁殖。

“中華鱘和三峽珍稀植物的保護,是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的兩張名片”三峽集團科技環保部孫志禹主任介紹。

2009年,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三峽壩區臨時基地誕生,這是中華鱘保護工作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成果。

“三峽工程的建設,到目前為止沒有造成物種滅絕,三峽水庫水質保持總體良好”。三峽集團副總經理林初學表示。

2010年10月26日,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高峽出平湖”盛景呈現,長江航運面貌煥然一新。

發電規模和環境效益凸顯。

三峽電站地處華東腹地,電力系統覆蓋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電網互聯互通起到關鍵作用,成為“西電東送”的中通道,實現了華中與華東、南方電網直流聯網、與華北電網交流聯網,形成了水火互濟的新格局。

“到2017年3月1日,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成為我國第一座連續14年安全、穩定、高效運行,發電量突破的水電站。

“1萬億千瓦時相當於在我國增加了1/3個大興安嶺”,三峽集團宣傳與品牌部主任楊駿說。

按照中電聯每年發布的標准煤耗估算,2003年—2017年三峽累計發電量相當於替代標准煤3.6億噸,減排二氧化碳8億噸、二氧化硫990萬噸、氮氧化合物476萬噸、一氧化碳8萬噸。

據中國工程院2014年獨立評估,按照碳排放交易價格估算,二氧化碳減排效益達539億元。

鎮鎖洪魔,護佑荊江兩岸﹔水力發電,構筑清潔能源動脈﹔改善航運,暢通黃金水道﹔供水補水,涵養流域生態…….作為世界上承擔綜合功能最多的水利水電項目,三峽工程所發揮的效益,惠及民生的方方面面。

(責編:仝宗莉、蔣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