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攻堅中的國企“擔當”【2】

2020年02月24日08:4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人間天使”的“硬核模樣”

“逆向而行”的背影、身著防護服疲憊的身軀、被防護裝備壓出深深印痕的臉龐……假如這世上真的有天使,相信就是抗疫一線醫務工作者們的“硬核模樣”。

深夜,兩名重症患者突發症狀,正在病房巡查的中核第二批支援醫療隊成員、核工業總醫院的錢斌立即對其進行了搶救。確認患者病情穩定后,錢斌走出搶救室,此時已是2月16日凌晨3點。脫下穿了整整6個小時的厚重的防護服時,他整個人就像剛剛洗了個澡,而窗外,武漢正風雪交加。

就在10個小時前,記挂著患者病情的中核第一批醫療隊成員從駐地出發,頂著強勁的風雪走向武漢江夏區醫院。一路上,他們開玩笑地說:“今天,我們是真正的逆行者。”隊長、核總醫院的施曉鬆在手機微信上記錄下了這一刻。

時針再往前調10個小時,2月15日清晨7點,中核四〇四醫院護士宋曉芳跟隨嘉峪關市第三批醫療隊奔赴疫區前線。凌晨2點半接到任務的她,僅用不到5個小時就整裝踏上了抗擊疫情的路上。

這是中核集團三批支援武漢醫療隊抗擊疫情的24小時圖景。

疫情發生后,中核集團第一時間做出部署,核工業總醫院第一批醫療隊在大年初四緊急出征武漢,1993年出生的重症醫學科護師周曉晨便是其中一員。一個多月前剛剛領了結婚証的他,原定今年2月15日舉辦婚禮。疫情出現,周曉晨第一時間主動簽署了“請戰書”,在和妻子商量后,決定把婚禮延期舉行。

支援疫區第一線談何容易。了解病情,下醫囑,寫病史,精准化治療﹔測量體溫、打留置針、換補液、採血、上呼吸機……高強度作業,厚厚的防護服下,他們常常是汗流浹背。“由於防護服太過憋悶,最初不適應,有的醫護人員直接昏倒在現場。” 核總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李暉說。

不僅如此,身在疫區,要“輕腹上陣”,不喝水不上廁所,因為一出病區身上的防護服就浪費了,還要費時費力再穿一遍。脫下口罩頭套時,鼻梁和面部會因長時間戴著護目鏡而出現深深的壓痕,甚至是紅腫。

凌晨,在病區忙碌了一天的第一批醫療隊員周童回到駐地時,手機響起,正是他的病人發來的微信:“謝謝!”就是這簡單的兩個字,讓多日來的辛勞全部消解。

一系列的問題考驗著每一名醫護人員,但患者不安、求助的眼神,他們康復出院時一句句由衷的感謝,讓醫護人員們更加義無反顧,同時也成為他們抗擊疫情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舍小家顧大家 為了同一個夢想

在疫情防控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航天科工所屬位於北京、湖南、湖北等9個省市的航天醫院的醫護人員組成近百支黨員突擊隊,沖鋒在前、英勇奮斗。

2月9日上午,航天醫科沈陽航天醫院兩名護士——宮麗影、王斌,航天中心醫院承德分院兩名醫護人員——郭金琢、張晨義緊急出發,馳援湖北。“帶頭沖上去是我的責任!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我時刻准備著,組織有需要,我肯定要第一時間站出來!感謝醫院為我們做的各種准備,我們一定平安歸來”,醫院護理工作的“領頭雁”宮麗影說道。在問及有沒有困難時,她直言,“‘大家’現在有困難,需要我,我們的‘小家’就沒有困難!”

一同出征的王斌十年前也曾代表醫院到武漢參加航天系統護理技能大賽,取得了個人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再次踏上這片土地,卻是以實際行動為武漢加油。“沒和老媽說,怕她惦記,就說我出差了吧……”

郭金琢是醫院ICU主任,在看到通知時,她才剛下夜班,但還是第一時間報了名,“國家需要我,我就去”。她的女兒也說,“這樣的媽媽是我的驕傲”。

作為一名“90后”的年輕男護士,張晨義看到信息時也是剛下夜班。當被問“難道你不害怕嗎”,他回答,“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始終想著的就是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到最前線去,現在,機會來了,為什麼會害怕,就覺得我要上!”在去往市衛健委的車上,張晨義姐姐發來視頻,問他在干什麼。他輕描淡寫地對姐姐說:“姐,我要去湖北了。”電話的那頭傳來抽泣聲,他卻笑著安慰姐姐,“一定要去的,不要哭了,支持我。”

沈陽航天醫院外二科醫生武天鵬也一直沖在疫情防控的一線。武天鵬工作在沈陽,生活在遼陽,因此上班時他輾轉在家和醫院兩個城市之間,整日早出晚歸。由於病毒傳播力強,他不得不把交通工具由火車改為自駕車,往返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使這樣,他都保証准時到崗工作。從除夕到2月5日醫院放假13天期間,他值了4個白連夜的班,下夜班主動留下值班半天繼續堅持戰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無論是預檢分診還是外科門急診,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火神山腳下有我”

在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戰士,有夜以繼日施工的建筑工人,也有來自中國電子的網絡安全守護者,他們千裡疾馳搭建網絡工程,保障醫院網絡系統的安穩運行,保護醫生和患者們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在自己的崗位上打響抗疫戰斗。

1月27日,從杭州返京的火車上,一串電話鈴聲擾亂了奇安信商務與供應鏈中心總監吳贛的思緒。“我們今天要緊急發貨給建設中的武漢火神山醫院,確保火神山醫院按期完成建設。”電話另一頭急匆匆地說道。

據吳贛回憶,當天在北京的同事40分鐘就迅速到崗投入戰斗,其他同事也從四面八方火速集結。同事趙憲舉很快就拉出了工作清單和時間點,各組人員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下午4點多,手機裡又傳來了新的需求:清單還要修改,設備還要增加。但是負責物流的順豐告知,最遲不能晚於下午7點提貨發車,否則將趕不上馳援救災的包機。下午5點,確認的清單終於發過來了。負責核對清單的田露馬上進行核對:“VPN有成品加板卡、服務器有成品可返改,不用全新生產,時間應該來得及!”

任務下發后,同事肖兵立即按庫位飛速沖到庫區找到設備拖到生產區。信息核對,板卡加裝,許可灌裝,開機驗証……一步不能少,一步不能亂。大家全神貫注加速生產,加卡、檢測、打標簽,換標簽、裝箱、包裝……

“這些工作原本需要7天的時間,但最后交付我們僅用了9個小時。”吳贛自豪地說。這項任務剛剛結束,他的手機裡又傳來了新的任務,戰疫尚未結束,吳贛和同事們的戰斗還在繼續。

2月2日,火神山醫院正式挂牌。目送建設者們凱旋離去,奇安信交付運營子公司湖北分區交付工程師李虎的戰斗才真正打響。“火神山醫院的信息化系統開始運轉,確保信息化系統的網絡安全以及整個救治不受網絡影響,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信息化機房的空間狹小,每次隻能容得下一台設備安裝,各種設備需要不同團隊協調,李虎他們隻能守在機房外邊,幾雙眼睛死死盯著機房裡面的操作,一旦有空隙立即鑽進機房抓緊安裝,10多台設備一直持續到深夜才完成了安裝。

按照火神山醫院的指令,2月3日凌晨1點是撤離現場的最后時間。但就在零點,一台天眼設備在與其他廠商設備對接中出現了問題,天眼採集器需要採集核心交換機出口的流量,配置的是多模模塊,現場卻是單模模塊和光纖。

李虎和同事們又重新鑽進機房排查,緊急協調模塊、尾纖,在與其他廠商工程師一同努力配合下,設備之間終於實現了對通,鏈路up流量採集成功。凌晨1點,李虎和同事們順利撤離現場

“頂梁柱”關鍵時刻“頂得住”

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一個緊急命令,在一片灘涂坡地上起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白房子,從火神山到雷神山、從方艙醫院到鄂州雷山醫院,中冶人紛紛站上了防疫工程最需要的第一線。

1月26日,中國一冶接到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方緊急求助:希望中國一冶為雷神山醫院突擊制作4800件鋼結構加工件,用於項目主體建設。接到求助后,中國一冶連夜召開協調會議,迅速制定加工計劃,落實急需材料設備及衛生防護用品。46名突擊隊員火速集結至武漢陽邏鋼結構加工基地,抱著“提前一分鐘交工就能提前一分鐘遏制疫情蔓延”的信念,投入緊張的加工制作任務。當晚,突擊隊圓滿完成雷神山醫院項目構件加工第一階段任務,並全部發運完畢。

“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隻不過對家裡是‘先斬后奏’。”尹平,中國一冶鋼結構制作項目經理,同時也是制造車間黨小組組長。

“說沒有顧忌,肯定是假的。但這個時候,我必須站出來,隻有黨員干部先站出來、沖上去,才能把更多群眾帶動起來。”尹平坦言。

歷經15小時連續奮戰,4800件構件加工制作完成,裝車發向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休息一下,突擊隊員們又緊急趕制了一批約2000件加工件。同時接到了ICU病房屋架制作任務——門架鋼167件、支撐21件、埋件167件。

尹平說,雖然累,但想到這些構件能盡快支援雷神山醫院建設,是救命用的,就感覺身上有使不完的勁。

1月28日晚,中冶南方接到武鋼氣體公司電話求助,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提升危重病人救治硬件條件,需緊急增設兩套液氧儲存氣化供氧系統,希望中冶南方提供設計服務工作。接到電話后,中冶南方連夜組織鋼鐵公司電氣專業、燃氣專業、總圖專業、結構專業相關人員組成臨時突擊隊,開啟24小時火速馳援。

“我覺得這是治病救人的事情,人人責無旁貸!”39歲的中冶南方總圖設計師李冬平說。經過連續十多個小時精心設計和實地反復論証,李冬平和他的隊友完成全部設計工作,為后續現場結構基礎建設爭取到最長時間。

而在鄂州,10天改造鄂州版“小湯山醫院”雷山醫院正在迅速展開。鄂州雷山醫院項目二期工程組組長徐鐘園從大年初三接到建設任務起,就告別了家人,一直奮戰在現場與時間賽跑。他和現場大多數人一樣,由於從早到晚,電話不斷,戴著口罩,講話靠喊,嗓子都是啞的。“我們的敵人不光有看不見的病毒,也有緊迫的時間。”(記者 王璐 梁倩 北京報道)

(責編:王醒、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