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金融業務版圖:三個指標看“央企系”上市公司“脫實向虛”現象

賈國強 曹煦

2017年08月02日08:35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原標題:央企金融業務版圖:三個指標看“央企系”上市公司“脫實向虛”現象

在7月14日至15日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101家央企掌握著中國經濟的命脈,是實體經濟的頂梁柱,而如何確保央企“聚焦主業”也一直是國資監管的重要命題。

近年來,一些銀行、証券、基金、保險和信托機構,背后出現央企參股甚至直接控股的身影,部分央企的金融業務發展迅猛,甚至躋身主要業務板塊。一方面,發展金融業務是助推央企主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但另一方面,部分央企“熱衷”金融業務也引發了外界對其是否“脫實向虛”,會否導致金融風險的擔憂。

金融天然帶有的系統性和傳染性風險特征,決定了這將是一片暗流涌動的海洋。央企在這片海水裡“試水”和“弄潮”,是否如他們在實業裡那樣“長袖善舞”?

7月19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會議,認真傳達學習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會議提出,規范中央企業金融業務管理,通過產融有序結合促進主業和實體經濟加快發展,務必回歸本源、嚴防風險。

那麼曾經“熱衷”金融的央企又該如何避免“脫實向虛”,並規避風險?

央企的金融業務版圖

一半央企把金融列入業務板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按照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提供的央企名錄與網址,逐一查看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101家央企官網上對自身業務的介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01家央企中有一半左右把金融投資或服務列入業務板塊。

而一些央企的主營業務似乎與金融業“相去甚遠”。例如,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就將金融服務列為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金融服務也成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五大業務板塊之一。

該如何看待一些央企熱衷發展金融業?中央黨校政法部經濟法室主任王偉教授告訴記者:“央企可以適度發展金融業務,特別是滿足自身發展所需要的金融業務,這是由其作為市場主體的地位和性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央企是共和國的脊梁,必須始終牢記其所負擔的社會責任,這是由其公共性或公益性所決定的。”

有媒體曾統計,以央企控股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多寡進行排序,位列前三的分別是招商局集團、華潤總公司和華能集團,總資產數額分別為69402.96億元、9673.52億元、8826.98億元。

從央企所屬行業角度來看,一些發電巨頭亦“凶猛”布局金融業。

以知名度較高的國家電網旗下的金融控股平台英大國際控股集團(下稱“英大國際”)為例,其目前控股英大泰和人壽、英大泰和財險、英大証券、英大國際信托、英大期貨等金融機構,且在廣發銀行持股20%,在華夏銀行持股18.24%。英大國際明確提出,“2020年前,打造1~2家金融旗艦企業,最終實現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金融控股集團。”

2006—2016年,金融產業平均利潤總額佔國家電網同期利潤總額的比重約為14%,佔比最高年份為2009年,達到 72%,其間國家電網金融產業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約為9.8%。

再如中國華能,其旗下有10家金融企業,2016年所管理資產總量已達1.33萬億元。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也力圖成為綜合性金融產業集團,“截至2016年末,金融產業總資產、淨資產分別達到961.64億元、231.87億元,營業收入58.28億元,利潤總額突破33.92億元,成為國家電投集團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央企“玩金融”有沒有金融風險?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的觀察是“有”。據他介紹,有的央企產值構成中,主業、房地產、金融各佔三分之一。“熱衷發展金融業務,存在偏離主業的風險。”

在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看來,“現在一些央企發展戰略有問題,片面追求大而全,從傳統制造業到金融業無所不包,有的企業還不止一家金融機構,先設立資本管理公司,然后再找一些企業合作設立証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這種企業發展思路很容易偏離企業發展主業,最后‘反客為主’,荒廢主業。”

央企金融新趨勢:打造金控平台

一些資本實力雄厚、金融牌照相對齊全的央企,早已不滿足於“零敲碎打”,一些央企金融控股平台正陸續落地。

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種金融資產佔絕對主體、對子公司進行分業管理的純粹控股型平台公司。“金控公司可以實現綜合經營、交叉銷售、資源協同、融資便利、品牌效應,凸顯全牌照、多業態的優勢。”一位央企資本公司高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非銀分析師告訴記者:“現在不僅是央企在做金控平台,一些民企也在做金控平台。主要原因與當前中國宏觀經濟不像以往是高速增長,而是平滑發展有關。在這種環境下,做實體經濟的回報周期和回報率明顯不如金融行業,一些行業還存在著去產能和去供給的階段。所以,無論是做實體經濟的央企還是民企都希望做金融或金控平台。”

上述分析師補充說,“現在正推進國企改革,一些國企有一些殼資源,需要進一步利用,而金融資產是非常好的資產,正好符合殼資源的需求。而金融企業是非常耗費資本的,如果能把金融資產裝進上市公司,可很好地實現融資功能。”

那央企做金控平台的利弊有哪些呢?上述分析師表示:“從金控平台的有利之處來看,產業資本做金控有利於產融結合,也有利於不同金融牌照之間的合作與協同。但弊端也很明顯,的確會使金融空心運轉存在,也存在金融監管套利的空間。不過,央企轉型做金控,並不一定意味著金融資源供給增加,現在來看更多是收集整合一些金融牌照,並沒有大規模大面積設立新的牌照。所以,從供給角度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資源整合行為,而不是一個增加金融供給的行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僅最近幾年籌建的央企金融控股公司就包括五礦資本、中航資本、華能資本、英大國際、華電資本、中廣核資本等,而更多公司正在加入這一序列。

值得一提的是,謀求曲線上市是央企金控公司的顯著特點,目前央企中已有的三家上市金控公司都是如此。

2012年8月,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資本借殼S*ST北亞實現上市﹔2016年年底,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資本通過與*ST金瑞資產重組實現整體上市﹔幾乎是同一時間,中石油集團旗下中油資本通過與*ST濟柴資產重組實現整體上市。

中國五礦總會計師沈翎認為,公司上市有助於實現更廣泛的產融協同,為上下游客戶創造更大價值,同時也為集團公司創造更廣闊的增量業務空間。“實踐証明,在產業集團內做好金融服務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五礦集團開展金融業務超過20年,是被國資委批准將金融業作為主業的央企。目前,中國五礦掌控的資產總規模達到1.6萬億元,其中資產總額8139億元,金融業務管理資產8142億元。除上市之外,為建立充分適應市場化競爭的體制機制,央企金控公司已經開始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金融板塊的央企混改值得期待。

“通過上市,可以引進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是實現混合所有制的最佳方式,也有利於央企分散投資風險。”李錦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

在國家電網決策層看來,引進戰略投資者不僅能夠改變金融單位股權結構過於集中,管理方式不能與市場接軌等問題,還能提升金融業務的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

在“聯姻”對象的選擇上,國家電網旗下金融控股平台英大國際看重的是引進的戰略投資者要有資本實力、經營優勢和一定行業地位。

類似的還有中糧集團,其金融板塊專業化公司中糧資本擬通過“增資+售股”,引入社會資本和員工持股,募資總額為80億元。中糧集團給出的擇優“聯姻”條件是:具有農業產業背景,或具有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經驗,或具有金融行業投資運營管理經驗的意向投資方優先。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