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島芳子胞妹去世 被稱為“清朝最后的格格”【3】
生平隻求過一次人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親時,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顯示,她的脊椎有9節都壞了,病歷上寫著“脊椎骨質增生、骨髓炎、腰肌勞損”。農場給她辦了病退,每月工資降至19元2角,“連吸煙的錢都不夠”,何況還要給婆婆寄錢。吸煙,是金默玉在監獄裡養成的習慣,“腰疼得受不了,或者累得撐不住,我就吸煙,后來一天能吸一包。”
生平第一次,金默玉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在監獄,腰疼得拿不起放在地上的鋪蓋,就用腳去移﹔沒有梳子,就用牙刷把頭一點一點地刷過去﹔衣服破得沒有替換,就用碎布在上面縫出小花來﹔無論處境如何,外表一定要整整齊齊。
曾經在肅王府侍奉的保姆拉著她掉眼淚:“格格,您這是從天上摔到地下了!”金默玉大笑:“這不是還沒摔死麼!”曾有一位在美國的侄孫女,苦苦請求這位姑奶奶住到自己家裡去,可她就是不去。“我不願意麻煩他們。”但在1979年,她寫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鄧小平。
在信裡,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還記得信裡的內容:“我如今已經干不了體力勞動了,但是還干得了腦力勞動,請給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別北京40年后,金默玉終於成為北京街頭市民中最普通的一分子。
之后的十幾年,她有了收獲。
金默玉一直就想辦一所學校。1992年初,金默玉與丈夫將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來,購買了書桌、教材等學習用品,開辦了“愛心兒童日語班”。“愛心”暗喻“愛新”,表明她是愛新覺羅家族中的一員,又表明她在晚年為培養兒童的日語能力而奉獻自己的愛心。
為了把“班”辦成學校,從1993年起,金默玉在日本和北京之間奔波了數年,動用了同學、朋友、親戚等一切關系,四處演講,終於籌足了辦學經費。1996年5月,位於河北廊坊市開發區的愛心日語培訓學校正式挂牌。據有關部門確認,該校是當時國內設施最齊全的民辦日語專修學校。
上世紀90年代后期,正是在這所學校的基礎上,建起了廊坊東方大學城。在晚年,她終於在廊坊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掙來的錢買下的房子。鄰居們都知道這是個了不得的老太太。
然而,金默玉卻不覺得自己的一生有什麼特殊。“有時候想想,我這一生,到底干了點什麼呢?”她嘆息著,看著手中的照片。照片上,14歲的她穿著白色的衣裙,像男孩子一樣頑皮地微笑著。“那時候,我可淘氣著呢。”她說,唇邊泛起一個與當年一模一樣的笑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