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授权放权清单,工资、考核等领域新政策出台,第四批混改试点敲定,央企资金落户地方,央企、国企兼并重组……
今年以来,国企改革动作不断,从工资总额管理到授权放权,从央企兼并重组到央地合作混改,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以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稳健运行,国企改革按下加速键。
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一年,也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年”,下半年“大戏”有望接连上演,酝酿已久的国家油气管网公司、“中国神船”等或落地,军工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重组整合潮,国企改革将加速发力。
央企重组密集落地 国资布局结构优化调整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正在加速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布局结构优化。7月1日,“南北船”旗下8家上市公司集体披露公告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北船”)正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俗称“南船”)筹划战略性重组。
与船舶行业密切相关的海工装备领域,也在紧密推动资源整合。中国诚通官方消息显示,国海海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于4月24日正式揭牌,这是中国诚通、中国海油作为牵头单位,携手五家海工装备制造中央企业,共同组建的中央企业海工装备资产管理平台。
7月8日,保利集团与中丝集团实施重组,至此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数量减少至96家。
继“南北船”重组后,保利集团与中丝集团重组再度吹响央企重组的号角。这也是今年以来,第五则关于央企兼并重组的消息。一时间,资本市场对于央企并购重组特别是战略性重组的预期再度升温。
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推进资源整合、减少同质化竞争是一个“必选项”。“我们将按照市场化原则,成熟一户、推动一户,积极稳妥地做好央企重组整合的工作,推动企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此前表示。
“今年年中开始加温的战略性重组热,将加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表示,这一轮重组在客观上加速了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步伐。
“下一步,重组将继续聚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大去产能力度,提升行业集中度,实现产业有序发展。”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周丽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央企还要通过研发资源的整合,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引领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船舶领域外,装备制造、化工等领域的企业战略性重组,以及电力、有色金属、钢铁、海工装备、环保、免税品等方面的专业化整合,可能是未来国资布局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
央地合作持续升温 加强产业链整合升级
6月28日,央企在湖南达成56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约5222.46亿元,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军民融合、现代服务业、民生工程等领域。同一时间,总金额超200亿元的一批央企投资项目签约落户上海自贸试验区。
今年上半年,央企“牵手”地方合作的消息此起彼伏。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中央企业分别与湖南、济南、青岛等地完成合作项目签约,签约金额超过7355亿元。
“实践证明,地方与央企对接合作的过程,就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推动本地企业的转型升级,势必会面临来自资金方面的问题,但如果是借助引进央企的方式来达到间接引进资金以及盘活资金的目的,则能实现双赢。
今年央企与地方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一大批签约项目的陆续落地,在资本市场层面,借助股权划转方式的地方国企“央企化”趋势更是愈发明显。今年上半年先后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拟与央企进行并购重组。
五矿集团或入主锡业股份、贵研铂业;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重组;招商局集团对辽港集团控股……李锦认为,未来央企和地方国企专业化、产业化重组将成为趋势,暂时将主要集中于资源类、竞争类企业。
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市国企积极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优势产能,其治理结构、资产质量均得到进一步优化,打造出一批龙头地位突出的上市平台。
“央地合作是共赢的。”周丽莎表示,中央企业具有产业优势,在资金、品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与地方国有企业合作,可以开拓市场资源,优化成本管理,提高利润率,扩大产业布局;而地方国企通过与中央企业的合作,可以获得资金、技术、品牌等价值的支持,利用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重组。
吴琦认为,这些合作已透露出国企改革的加速信号,即围绕做强做大做优而进行的产业链整合升级,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避免无序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国企混改加速推进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自从混合所有制改革被中共中央列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来,央企和地方国企混改呈现“有序推进、多点开花”的态势。
近日,国企混改第四批试点名单已经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共有160家企业,资产总量超过2.5万亿元。从行业领域看,既有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试点企业,也有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试点企业。
从试点选取看,第四批试点不局限于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7个重要领域的国有企业,也包括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其他领域国有企业,以及已经实现股权层面混合、拟进一步在完善治理上深化改革的国有控股企业。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截至目前已经推出3批50家重要领域的混改试点。从实施效果来看,已完成改革主体任务的企业经营业绩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5.2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形成了中国联通、东航物流、中金珠宝、内蒙一机、合肥江航等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优质混改企业。
“‘混’是第一步,‘改’才是真正要做的工作。”周丽莎表示,四批试点渐次展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不断推进,未来混改将以转换内部经营机制为重点向更深层次发展。
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国资委等有关方面,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细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全流程指引,更好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加大授权放权力度 国企改革进入乘数放大期
今年以来,围绕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引导高质量发展,一系列新的政策文件相继“出炉”。
1月,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剑指”目前央企工资分配制度存在的难点痛点,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把内部分配权交给企业,有助于打破部分企业存在的“大锅饭”现象。
新修订的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突出“正向激励”,适当提高考核A级企业负责人的绩效年薪挂钩系数,并明确企业因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等,对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要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在考核上不做负向评价。
各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此前表示,今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覆盖面将力争新增30户左右,尚未尝试实施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央企,原则上在年内都要求实现“破冰”。
此后不久,《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方案》出台,作为落实这一重磅文件的举措,国资委6月公布了2019年版授权放权清单,重点选取了5大类、35项授权放权事项。
不少央企表示,清单聚焦企业关切,放权力度很大,在主业管理、产业进退、资本运作、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为中央企业进一步“松绑”,无疑将对企业未来发展发挥促进作用。而“层层松绑”也将授权放权落实到各级子企业或管理主体上。
专家表示,随着方案与清单出台,央企尤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试点企业,在子公司混改、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内部业务板块整合、选聘职业经理人、完善工资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权限有所增加,这意味着下一步相关改革有望加快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