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深开掘百年三峡

宋明霞

2018年06月05日08:35  来源:人民网
 

右起,郑守仁、孙永福、傅志寰、陆佑楣、殷瑞珏院士在三峡左岸电站研讨 摄影宋明霞

追梦百年,论证半世纪,建设十七载,运行十六年。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来到三峡,认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继而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4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来到三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5月9日,中国工程院16位院士来到三峡,共同研讨三峡工程管理。

5月2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三峡集团总经理王琳透露将加快组建生态环保集团,发起设立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

三峡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三峡行之后,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拉开序幕。

从孙中山到习近平,辗转百年圆一梦

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最早由孙中山提出。

1919年,孙中山在《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中提出在长江三峡河段修建闸坝,改善航运并发展水电。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作《民主主义》演讲,再次谈到开发三峡水利资源,振兴实业。

1944年,国民政府邀请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享誉世界的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来华,考察后完成了轰动世界的“萨凡奇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这是第一个比较具体,具有开发水能、改善航运的三峡工程计划,因内战爆发而搁置。

毛泽东为三峡工程勾画出宏伟蓝图。

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长江发生了大洪水,中下游五省共计死亡5.7万人,受灾农田2715万亩;1954年,长江再度爆发洪水,死亡3.3万人,淹没耕地4755万亩,京广铁路100多天不能正常运行。

治水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早在1953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毕其功于一役”,先修三峡工程的想法。

在苏联专家协助下,经过三年勘测设计,1958年底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明确了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56年,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勾勒出三峡工程的美好愿景。

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和苏联100多位专家考察三峡坝址和库区。同年4月,中央下发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三峡工程正式提上了新中国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困难以及国际形势严峻等原因,三峡工程被暂时搁置。

邓小平为三峡工程果断拍板。

1979年,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1980年,邓小平视察长江,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1982年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6年6月—1989年2月,原水利电力部组织412位专家,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最终得出结论: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强,早建比晚建有利。推荐的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

1994年12月14日,经过40多年反复论证,三峡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实现水库蓄水、五级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习近平为三峡工程作出历史性判断。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考察三峡水利枢纽、登上海拔185米的三峡坝顶,极目远眺万里长江,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三峡工程高度评价。他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真正的国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考察,是三峡工程百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百年三峡从此翻开新篇章。

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三峡是从倡议到建成历时最长的水利枢纽工程。回溯历史,三峡工程身后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历史负责任的几代伟人和英雄建设群体。用历史眼光看三峡,三峡工程是全民族几代人的共同选择,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因众绘宏图而成就。

(责编:仝宗莉、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