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贏 國企構筑國際化大格局

2019年09月29日08: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合作共贏 國企構筑國際化大格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一直承擔著重要責任。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腳步,國有企業也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發力,秉承合作共贏理念,在世界舞台上奏響華麗樂章。

越走越快 國際化進程不斷提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使我國由農業國成長為工業制造大國。這期間,國有企業也在優化調整中發展壯大,在“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協調發展中,上演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度。

1979年,國務院明確提出“出國辦企業”。當年10月,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信集團前身,下稱“中信公司”)成立,被外界看作是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在成立后的很長時間裡,中信公司同世界各國的金融界、企業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帶動了中國企業與世界的交流。

這一時期,不少國有企業紛紛開始探尋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並通過引進外資逐漸開啟合作之旅。

1980年,鬆下創始人鬆下幸之助第一次訪華,其間與中國政府簽訂《技術協作第一號》協議,向上海燈泡廠提供黑白顯像管成套設備。1987年,鬆下與北京市和原電子工業部等下屬的4家企業合資成立北京鬆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投資248億日元,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中日合資企業。

汽車產業也是較早引進外資的領域。早在1979年2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北京市政府就聯合提出了“關於北京汽車制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合資經營吉普車公司”的報告﹔1985年5月,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AMC簽署合資經營合同﹔1984年1月,中美合資的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次年,中德合資轎車生產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建麗表示,“這一時期,雖然合資方對中國企業進行了專利封鎖,但中方人員從合資企業中學到了產業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於中國稚嫩的汽車產業意義非凡。”

1997年,在全國外資工作會議上,我國首次提出“走出去”。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周麗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我國國有企業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加速。

政策支持加速了我國企業的“走出去”步伐。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處長王絳曾撰文指出,我國企業從2012年始不斷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從2012年的878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298.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205億美元,完成並購項目405起,實際交易總額702.6億美元。我國對外投資流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這其中,國有企業佔我國對外投資存量的近70%。

截至2018年底,中央企業境外單位有9000多戶,資產總量超過7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和從事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了185個。

越走越寬 “一帶一路”開啟嶄新篇章

70年來,國有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越走越寬,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新時代,在我國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在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過程中,國企國際化又迎來了新機遇。

2013年,我國提出構建“一帶一路”倡議,國有企業勇當前鋒,成為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主力。

6年來,國有企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走深走實,為中小企業“走出去”鋪路,為沿線國家發展架橋,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

“道路通,百業興。”互聯互通是貫穿“一帶一路”的血脈,而基礎設施聯通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在今年舉行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夏慶豐介紹,目前,在“一帶一路”已開工和准備計劃開工的基礎設施項目中,中央企業承擔的項目數佔比超過60%。

中央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充分發揮了在基礎設施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主動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實施高水平的運營管理,有力推動了共建國家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央企業還一直在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市場運作的模式,並更加注重建設民生工程讓當地百姓受益。

比如,國家能源集團龍源南非公司與當地合作伙伴組成聯合體,共同開發的德阿I期、II期風電項目,被譽為能源合作的典范﹔中國電建、中國能建也完成了一大批水電、火電、風電項目,為緩解當地電力供應不足做出了貢獻……

據悉,到目前為止,中央企業共承擔“一帶一路”建設項目3120個。“這些項目有效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中央企業海外機構中,接近85%是本地員工,有的企業本地化率超過90%,中國石油印尼公司、中國移動巴基斯坦公司的本地化率高達99%。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當中除了提供直接的就業崗位以外,還帶動了大量的間接就業。”夏慶豐說。

越走越深 穩步邁進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國有企業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為國有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在這一目標指引下,國有企業開始整裝再出發,繼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

當下,中國的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和通訊設備產業方面已處於國際領先﹔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北斗導航進入組網新時代﹔高鐵動車組已成靚麗名片,走出國門。

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世界一流企業要在世界范圍內去發展,所以一定要成為履行共商共建共享發展理念的典范企業,要成為遵守法律、合規守信的典范企業,也要成為能夠履行社會責任的典范企業。

2018年中央企業海外社會責任藍皮書顯示,在合作共贏方面,96%的中央企業海外機構已建立平等的中外雇員雇佣制度,76%的中央企業建立了培養與晉升的平等雇佣制度,75%的中央企業還建立了薪酬與福利設置中的平等雇佣制度﹔在合規守信方面,近三年來,99%的中央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運營過程中未發生員工重大健康或安全生產事故﹔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中央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堅持低碳發展,過去三年,不少中央企業被當地媒體正面報道,予以高度評價。

我國國有企業正在建設世界一流的道路上奮力前進,並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通過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國有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踐行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與實現全球資源配置。”周麗莎說。

當前,我國海外投資正朝著高質量、高效率、更為理性的方向發展,國有企業海外發展的多元化趨勢明顯。王絳認為,我國國有企業通過主動加入國際競爭,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尋求技術創新、吸引頂尖人才、提升品牌影響力,正在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王文博 實習生 陳淑蘭)

(責編:王醒、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