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灣畔綻放的“寶石花”尤立紅

2019年09月16日08: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渤海灣畔綻放的“寶石花”尤立紅

  初秋時節,草木依然郁郁蔥蔥。在大港油田沿著一段曲折的小路穿行,路的盡頭是被長勢繁盛的雜草包裹的開闊地,一處平房院落與幾台上下搖擺的“磕頭機”毗鄰而居,這裡就是尤立紅工作的地方。

  基層採油工作的辛苦自不待言。男人扎堆的油田裡,尤立紅硬是靠著一股韌勁、拼勁與巧勁,在郊野與抽油機相伴23年,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一身紅色工裝的她猶如綻放的“寶石花”,愈久愈發艷麗,用實干與智慧為祖國採石油。

  大港油田第五採油廠第一採油作業區油水井管理3組組長尤立紅(左一)和同事討論抽油設備運行原理。新華社發

  一線歷練初心難忘

  騎上電動車,在一台“磕頭機”前停下,輕輕晃動螺絲看是否有鬆動,清除從牽引繩中帶出的蠟油,側耳傾聽機器運轉是否有異響。檢查一切無恙后再換下一台。

  “想到深藏地下的‘黑色黃金’重見天日,特別有成就感。”每天的工作看似簡單重復,但尤立紅樂此不疲。在大港油田第五採油廠第一採油作業區油水井管理3組,作為組長的她同30個兄弟姐妹一道,將3.7平方公裡內的324口井管理得井井有條。

  大港油田始建於1964年,它是繼大慶、勝利之后,新中國自主開發的第三座油田。32年后,尤立紅從技校畢業,開啟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光榮歲月,那一年她18歲。

  18歲的人生含苞待放,該如何選擇方向?“靠知識武裝自己,靠技能為油奉獻,做一名知識型、實干型、創新型員工。”尤立紅選擇的是一條看似辛苦但無悔的人生奮斗路。

  工作之初,她白天跟著師傅陳俊利一絲不苟地在一線學本領,晚上帶著問題從書中找尋答案。“是師傅教會了我如何去肩負起該擔當的責任,不退縮,不回避。”

  2006年,中央企業職工技能大賽拉開大幕。剛休完產假的尤立紅不服輸,把尚未斷奶的兒子交給婆婆,便投身到比賽中。

  140余個日夜苦戰,每天休息不足5個小時,理論卷子摞起來有半米多高……拿練習抽油機調平衡來說,她每天要掄起12磅的大錘,站在離地面兩三米高的操作台上,敲打200多次,巾幗不讓須眉。

  不負眾望,當奪得大賽金牌的那一刻,她知道自己離“知識型”工人的夢越來越近。

  投身創新勇攀高峰

  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依靠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也是我國石油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尤立紅說,過去總覺得創新“高大上”,可工作越久,她越發意識到,隻要是為工作提供便利,減輕勞動強度的,都是創新,“腦海中好像一下子打開了一扇門。”

  她所在的第五採油廠下轄港西油田,是一個有著50多年採油史的老油田。這裡地層斷塊復雜,油井時常會出現意外。要為油井“治病”,就得先熟悉秉性。

  尤立紅選擇守在井邊觀測,甚至曾連續7天不回家。把每口井的“脾氣”摸透后,她總結出了“堅持不懈健身法”“營養失調修身法”等一系列讓工作更簡單的“小竅門”。

  電泵井西40—6—9H井是大港油田的一口高產井。在一次核產中,她發現這口井由於連接流程停放套管氣時,壓力和電流起了很大變化,不由得警覺起來。

  “不能讓油井在自己手裡停產。”尤立紅一頭扎進了研究中,沒白沒黑,大膽提出用連接單側套管雙翼放氣流程的方法,試用后有效減少了氣體對電泵井的影響。這一方法在全廠上百口電泵井推廣,眾多瀕臨停產的井重現生機。

  尤立紅還有一套聽聲辨位的“絕活”,光靠聽抽油機運轉的聲音,就能辨別出多種故障。看似神奇背后,其實是她千百次的故障聲音積累與留心記憶。

  “對油井,既要當好‘護士’,又要當好‘保健醫生’。”尤立紅對工作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作業區書記張偉超看來,她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有些問題非得到解決她心裡才能放下。”

  名師帶徒桃李天下

  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隻有一個勞動模范、創新能手遠遠不夠。尤立紅深知這個道理,以她名字命名的“尤立紅勞模創新工作室”也由此誕生。

  “油田重視一線崗位員工的成長,推出了‘千人培訓計劃’,我就是那時開始擔任專職教師的。”初登講台,尤立紅極盡所能認真備課,她總結出“標准操作分解法”等講課方法,讓大家真正理解其中原理。十幾年下來,經她手培養的操作崗位技能人才有數千人。

  在工作室,尤立紅帶領由省部級勞模、技術骨干等30多人組成的團隊,圍繞一線生產重點及難點,群策群力開展技術創新和科研攻關。

  抽油機井加盤根是採油工日常工作之一。工作室發明了“一刀切”切盤根工具,使操作時長由一分鐘切5塊盤根,加快到一分鐘最少能切15塊,且切口平滑、密封好。諸如此類發明創新得到了一線操作工的認可。

  這些年,基層工人有了解難題的金點子、好方法,就往工作室裡跑,由工作室提供輔導及資金、設備支持,點石成金,工人們的工作熱情得到極大提升。

  “師傅的教誨就像春風化雨般,是我人生的導師。”在尤立紅的幫助下,工作不久后李罡為自己制定了一個中長期發展目標,人生前進的動力也更足了。

  “工作不僅僅是獲取生活保障的途徑,它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平台。”言語間,尤立紅望著遠方,一座老油田重現生機的輪廓愈加清晰。(毛振華/天津報道)

  

(責編:王醒、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