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助力農民增收
農村電商工程、信息服務工程、網絡公益工程……近年來,“互聯網+”的概念逐漸“注入”新農村建設中,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助力農民增收,網絡扶貧效應不斷顯現。
在許多貧困山區,因信息封閉、交通不便,其豐富的土特產資源,難以為農民增加收入。如今,隨著網絡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農民的致富路也越來越寬。農民通過電商平台購物或推銷當地農產品,實現了農產品線上線下購銷,促進了農民增收。
互聯網,打通了貧困地區與外界的“信息鴻溝”,為貧困地區創業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許多從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現在選擇回家鄉做電商的多了起來。
作為我國網絡扶貧試點省區之一的甘肅,在電商扶貧方面已有成功的探索實踐。隴南市在450個電商扶貧試點貧困村開辦網店700余家,帶動貧困戶2.45萬戶9.7萬人,2014年至今直接帶動5.6萬人實現穩定就業。
2016年,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深入實施,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網絡公益扶貧聯盟,15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優質資源搭乘網絡快車走進山區
“跟我一起讀……”在湖北省襄陽市荊州街小學多媒體教室,英語老師站在攝像頭前,給眼前屏幕上遠在保康縣油坊街小學的學生上課,全程用英語與對方教室裡的學生交流互動。
油坊街小學深居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網絡給這裡的孩子帶來了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近年來,一些農村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探索教育信息化,通過互聯網進校園開展教育扶貧。
不僅僅是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也搭乘著網絡快車走進農村。貴州年內將實現鄉鎮衛生院遠程醫療全覆蓋,大力推進遠程影像、病理會診的服務和設施建設。
“高速網絡的普及,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使偏遠地區的人們也有機會享受到大城市的優質資源。”寶力優特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光強說。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繼續推進提速降費行動,實施寬帶鄉村工程,加快農村和偏遠地區4G網絡覆蓋,打通入戶“最后一公裡”。同時,還將優先實施網絡扶貧行動、在線教育普惠行動、健康中國信息服務行動等,讓百姓有更多獲得感。(記者劉羊旸、高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