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阳光存折” 奔向小康生活

——国网青海电力多举措打造光伏扶贫新样板

2020年10月20日17: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央企新闻网
 

金秋十月,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的空地上,十几排光伏电站板整齐排列,上千块蓝色多晶硅组件闪闪发光,不断积蓄自然馈赠的能量,让千万贫困户用阳光圆梦,过上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国网青海电力工作人员在德吉村检查扶贫光伏电站。

光耀心田 “伏”利惠民

10月13日,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村民申有义照常来到村光伏扶贫电站对光伏板进行逐一清扫。“以前我们只用电,没想到现在还靠电吃饭了,自从村里建了光伏电站,我们用电不愁,还有工资领,现在我们不仅脱了贫,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说着这些话申有义脸上洋溢着幸福。

2017年,国网青海电力在联点扶贫的杨家山村建成了300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收益全部用于该村扶贫工作。申有义通过公益性岗位当上了电站看护员,成为光伏扶贫电站“阳光存折”的“受益大户”,每年除了光伏收益,还能领到3000元的电站维护工资,双份“工资”让他过上了盼望已久的好日子。

和申有义一样幸运的还有远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查理镇移民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昂杰。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探索飞地模式,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异地建设了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电站收益全部用于助力玛多县贫困人口脱贫。玛查理镇移民新村将该村光伏收益中的六成用于集体经济扩充,四成作为扶持资金分配到户,有效改善了当地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2017年,昂杰领到第一笔光伏扶贫分红资金干起了畜牧养殖,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今年,他用光伏分红和养殖收益,购置了几台电缝纫机,开起了家庭藏式服装店,实现了多渠道创收,幸福生活接踵而来。

为推动“造血”扶贫,201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投资12855万元,捐建定点扶贫玛多县的格尔木10兆瓦光伏扶贫电站、玛多4.4兆瓦村级联建光伏扶贫电站、杨家山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3座电站每年约2600万千瓦时的发电量收益,带动1800余户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东)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杨家山村,排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为定点扶贫杨家山村捐建的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隐患,保障光伏电。

集聚优势 “电”亮扶贫

除了山间、屋顶的“蓝板板”,将“阳光”收进钱袋子,离不开电网支撑。在光伏扶贫产业的迅速壮大中,国网青海电力对接光伏扶贫项目,加强与政府规划、业主单位对接沟通,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电站选址、并网服务等问题。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主动实施业务受理“一站式”、工程建设“跟踪式”、技术支持“保姆式”、并网检验“贴心式”服务,定期开展技术帮扶、上门服务、专项检查等活动,宣传讲解光伏设备后期维护及电费结算方式等知识,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供电服务,为光伏扶贫产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青海省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禀赋,抢抓扶贫政策机遇,先后建成覆盖39个县市区、总容量73.36万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预期产生扶贫收益5.7亿元,带领万千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

在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扶贫之光”集控大厅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全省扶贫光伏电站运行情况实时监测。

数字创新 智慧赋能

“只需轻轻一点,电站逆变器汇流箱内各条支路的电压及电流信息都能清晰显示,大数据的快捷高效真让人意想不到。”10月13日,在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电站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系统实时查看电站设备运行状况,追踪收益产生、分配、发放等重点环节,电站的发电量、发电收入、年分配收益、受益贫困群众名单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国网青海电力推进光伏扶贫高效发展的又一创新举措。

该公司探索光伏扶贫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建成全国首套省级光伏扶贫运营管理系统,联合青海省扶贫局成立青海光伏扶贫大数据中心,首创了扶贫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运行模式。依托数字创新优势,开发集中监控、视频监控、设备健康诊断水平等13项业务应用,提供发电设备故障预警、远程控制、发电量精准预测等功能,实现光伏扶贫电站智能化、专业化的集中运行管理。上线基于区块链的光伏扶贫运营管理全过程监测系统,实现光伏扶贫资金的精准识别、有效管控和过程监督,有效提升光伏扶贫产业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以集中式电站为例,以往一座电站需7-8人运维,通过大数据中心,运维人数减少至2-3人,平均每个电站每年节省人工成本50万元,减少整体运行成本40%以上。”青海省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说。

眼下,镶嵌在70万平方公里广袤土地,透着闪耀光芒的蓝色电池板已经成为村民们一张张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沐浴着光伏产业的恩泽,阔步走向无限光明的康庄之路。(杜燕飞 王静 马彩虹 徐文斌)

(责编:杜燕飞、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