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举行,10000尾不同年龄梯队的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这是历年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
此次活动由宜昌市人民政府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共同主办,活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要求,采取不聚集、不组织志愿者、不举办活动仪式的方式进行。参加放流活动的人员全部持有个人健康绿码,接受体温追踪监测并全程佩戴口罩。
当日9时开始,随着透明水池闸门打开,一尾尾大大小小的中华鲟顺着滑道滑向长江,消失在远方……预计20多天后,它们将抵达入海口。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姜伟介绍,此次放流2009年至2019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的子二代中华鲟,其中有出生于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华鲟。“这有助于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调整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等。”
中华鲟放归长江后,三峡集团将借助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监测系统开展声呐追踪,这套系统是目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广、最全面的放流中华鲟洄游监测系统。在完成此次放流中华鲟的追踪监测后,三峡集团将于今年年内,首次探索性开展放流中华鲟的海洋生活史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中华鲟的野外生存状态。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约1.4亿年历史,有“长江活化石”“水中大熊猫”之称。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持续衰退。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华鲟列为“国际极危物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自1984年起,每年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从未间断,目前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3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8000余尾,为补充中华鲟自然资源,实现中华鲟可持续繁衍生息发挥了重要作用。
子二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取得的一项技术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取得成功。该项技术的掌握,标志着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郭晓莹 董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