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大国工匠”

记者 齐中熙 樊曦 

2018年10月22日08: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做新时代“大国工匠”

  他们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又是“大国工匠”。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执着坚守、创新前行,共同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旋律。

  工匠精神,摘下“皇冠上的明珠”

  航空发动机由于涉及领域广、技术含量高,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洪家光正是打磨“明珠”的一位车工。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承载部件,但长期以来,突破叶片磨削用高精度超厚金刚石滚轮制造技术是摆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上的一道难关。

  对此,洪家光主动率领团队攻坚克难,在经历了5年多时间,超过1500多次的尝试后,洪家光团队研发出成熟的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此,他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航空发动机领域产业工人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38万公里,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0.3毫米,是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管壁厚度。正是凭借高凤林这“丝毫不差”的焊接技术,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才化为现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高级技师高凤林,1980年技校毕业后,一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至今。

  30多年来,他多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以来,高凤林攻克难关200多项,为企业节约或避免大量经济损失。

  执着坚守,练就一手“绝活”

  过去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对于现代化的高铁动车组来说,这句话要改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轮带”。

  作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研磨班一名车辆钳工,宁允展一直扎根生产一线,是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制造一线的骨干和现场疑难问题的解决专家。

  他目前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研磨及组装工作,是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杰出代表。

  从业20多年来,他攻克了转向架制造的多道难题,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他手中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1000多列高速动车组,累计奔驰了10亿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万多圈,连续十多年无不合格品,被誉为高铁研磨的第一人。

  与人们日常见到的焊接工作不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级技师潘玉华的焊接工作更像是“绣花”:在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电子板上,焊接1000多根细小的铅柱。1000多次重复还要保证和第一次一样的精度。正是潘玉华的这一手“绝活”,为我国卫星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事实上,这个绝活不仅靠手巧,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默默坚持练习的结果。潘玉华在焊接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从没做过别的工作,每天琢磨的就是如何让手更稳定,心更宁静。同事们说,工间休息,总能看到潘玉华带着徒弟们做投硬币的练习,为的就是练准度、磨性子。

  创新实践,争做革新先锋

  中国石油集团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试油公司试油工谭文波技校毕业后,到新疆戈壁荒漠一干就是26年。井下作业需要野外施工,他发明创造多种试油现场实用工具,降低作业风险。他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桥塞坐封工具,被鉴定为国内外首创,投入使用上千井次,创造产值5000多万元。

  多年来,他解决一线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他还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带领团队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多项,为企业创收近亿元。谭文波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责编:李楠桦、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