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年底完成18家混改 中国食品或将引入外部资本

2018年04月04日08:30  来源:光明网
 
原标题:中粮集团年底完成18家混改 中国食品或将引入外部资本

  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自去年起,中粮集团实施业务的专业化重组与整合,组建了包括中粮可口可乐在内的18家专业化公司平台,目前,中粮旗下已有14个企业完成混改,计划今年年底18家公司全部混改完成。

  3月27日,中粮可口可乐所属的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发布了成为专业化公司后的首份“成绩单”,2017年中国食品持续经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54.61亿(单位:港元,下同),较同期增涨37%;全年利润总额25.12亿元,大增249.7%。在外界看来,这次业绩报是中国食品专业化重组后交出的首份成绩单,良好的业绩表现展现了改革的红利,给予了转型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也印证了中粮集团改革方针的正确性,也会进一步加快加大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改革红利初现 国企展现新势能

  国企给人们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占有大量资源,效益却非常低下。国企改革的根本是激发活力,提高资本回报率,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收益。“中粮要由大变强,由外延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必须改革。”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曾一针见血地表示。

  围绕主业,明确发展定位,这是改革的第一步。去年,业务繁杂的中国食品在母公司中粮集团的指导下,开始聚焦饮料业务。中国食品先后出售了金帝巧克力、福临门、长城等非饮料业务,资产优化后,可口可乐成为中国食品的主要经营品牌,通过业务调整和资产优化,中国食品成为中粮旗下唯一的专业化饮料业务平台。业内人士称,此举正是落实“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一工作任务。

  营收、利润等关键性指标超过预期,中国食品稳健增长,为中粮系混改注入稳定剂,更加坚定了改革信心。中国食品董事总经理栾秀菊女士表示,“中国食品将把握好三个机遇。第一,把握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力、竞争力的人才队伍。第二,把握重组后区域相连优势带来的整合效益,提升中国食品的盈利能力,为混改引入外资奠定良好的业绩基础。第三,把握新时代下的新机遇,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奋进目标,深化国企改革,实现自我重塑,将公司打造成为高执行力的国家队。

  混改正当时 市场化运作扬帆起航

  目前,中粮集团已经对旗下中粮置地、中粮包装、中粮工科、中粮肉食、中国茶叶、中粮资本等14家专业化公司完成“混改”。

  从内部整合到外部整合,转型为专业公司的中国食品业务线和股权结构清晰明朗。目前,母公司中粮集团持股比例仍超过74%,或将接力中粮系混改。业绩的利好,不仅可以激发国企的改革动力、提升改革信心,更加有利于中国食品在后期引入民资时掌控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关于混改,赵双连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除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务的核心主业外,其他业务不强求绝对控股,重在释放活力、提升效率。坚持“2+3>1”模式,即中粮以外的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股份之和超过第一大股东中粮集团,防止“一股独大”和“假混改”。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将共享资源、平等竞争,提高民营资本参与混改的积极性,让内外部血液有机混合,激发企业动力,提高经营效率。

  与此同时,员工持股也是中粮集团推动二级企业混改的方式之一,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利益捆绑,让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共享改革红利。以前,没有员工持股激励计划或者员工持股比例较少,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从2015年至今,中粮集团在中粮包装、中粮工科、中国茶叶、中粮酒业等专业化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向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授予一定比例的股权,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命运共同体。

  “通过员工持股保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稳定性,员工的积极性、责任心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员关心发展,多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中粮集团党组副书记、总裁于旭波说道。

  从过去的案例可以看出,公司核心骨干员工通过持股计划强化了“主人翁”意识,在完善公司决策机制、提升管理和生产效率、激发团队战斗力等方面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增添助力。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已非常明确,就是让企业用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最好的产品,激发国企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内专家认为,未来,中国食品还需不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链技术的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责编:李楠桦、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