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谋变逆转矿竭企衰

2018年02月12日08: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原标题:乘势谋变逆转矿竭企衰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型突围”,成为摆在许多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国有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位列世界500强的冀中能源集团正是这样一个以煤炭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

  面对5年要化解产能2393万吨,分流职工4.5万余人的现实状况,如何在“断腕”中获得新生?如何避免在未来“矿竭企衰”?如何让旗下“集”起来的各类产业板块真正实现抱“团”发展?奋力转型中的冀中能源,无疑是一个值得观察的典型样本。

  转型: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虽已是寒冬,但在河北石家庄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冀中能源旗下冀中装备集团石煤机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切割、焊接、组装,“歇人不歇机器”,一派繁忙。公司党委书记师孟虎兴奋地告诉记者,不久前,他们刚拿到1000辆环保车“大订单”,必须铆足了劲加紧干。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个曾是原煤炭部直属的全国8家重点煤矿机械企业之一的老牌国企,还面临着生死考验。师孟虎说,原来石煤机主要是生产煤矿装备,煤炭行业景气的时候,产品不愁销路,日子还过得去。近年来,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很多企业缩减了采购计划,原本红火的煤机市场突然严重萎缩。最困难的时候,石煤机一个月只拿到了一张订单,照这样下去,如何养活2000多名职工?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石煤机在环保领域找到机遇。他们发现国家治理污染的力度越来越大,各地对环保车辆的需求旺盛。依靠现有机械装备研发优势和车辆改装资质,石煤机开始转型生产环保用车。因为产品适销对路,一下子便打开了市场,如今,在石家庄、唐山等河北省内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石煤”牌洗扫车、吸尘车、洒水车。系列环卫车产品已然成为石煤机占领市场的经济增量主力。

  转型的尝试与努力,让石煤机在煤机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盈利。“时代变了,需求变了,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市场,创造供给,优化供给,才能求得生存发展。”谈起“起死回生”经历,冀中装备集团总经理凌斌不禁感慨。

  像石煤机一样,“转型”已经成为冀中能源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的“主题”。2012年以来,一场经济危机开始横扫全球。受此影响,煤炭市场需求快速萎缩,价格也开始连年下行,动力煤价格出现断崖式的下跌。2015年,受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影响,煤价跌至谷底。

  “发的工资都不够生活开支……”“矿井停了,工人放假,每月只发生活费……”“生产一吨赔一吨……”那段时间,记者走访冀中能源各大煤矿,从高管到矿工,几乎所有人的言语中透着市场的寒冷。

  几乎与此同时,化解过剩产能成为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头炮”。去产能任务艰巨的河北省制定了煤炭去产能“时间表”,计划到2020年,全省去掉5千万吨的煤炭产能。

  河北省要求,省属国企冀中能源2016到2020年要承担2393万吨去产能任务,占全省去产能总量将近一半。完成这一任务,冀中能源需要关闭矿井53对,涉及职工安置4.5万多人。

  截至2017年9月末,冀中能源2016年、2017年已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179万吨,接近去产能总任务的半数。因为矿井关闭,矿工的生存受到了很大挑战。压力之下,“走出去卖服务”成为一种求生探索。

  冀中能源集团旗下的陶一矿2015年闭井后,先后成功托管山西吕梁市的几处煤矿,趟出了一条发展路子。今年8月,因去产能停产的亨健公司也“走出去”到山西、内蒙古等地寻找托管项目,目前也成功托管三个项目,安置职工400余人。

  然而,“走出去”给别人 “打工”可以解一时、一矿之困,对于庞大的冀中能源,必须找到更多、更宽、更长远的出路。

  去产能是促使企业转型的最直接“诱因”,而发展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则是企业必须转型的根本压力。冀中能源董事长杨国占说,尽管全集团资产总额和年销售收入在2017年均超过2000亿元,并连续多年跻身世界500强,但这个庞大的企业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煤炭资源日趋减少,衰老矿井逐年增多,无论煤炭企业还是非煤企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严重缺乏;一些子公司长期亏损,经营十分困难;集团整体优势还未充分发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亟待优化;在持续去产能形势下,人员分流任务繁重……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力度小了也不行,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企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创新。”杨国占说:“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是摆在冀中能源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减负:自由搏击市场的必备条件

  2017年10月17日,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通二矿社区管理处二楼会议室,一场简单的交接仪式开始了。“到今天,我们正式完成了接收峰峰集团职工家属区居民供水的任务。”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水利局副局长顾建军的一席话,让与会者很是感慨。

  从这天起,通二矿社区1814户居民的供水将由峰峰矿区水利局下属企业滏泽公司接手。这个自成系统的工矿社区,在封闭运行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纳入了属地政府的公共服务序列。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及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峰峰集团从成立之初就无奈推行‘企业办社会’,几十年的难题在如此短时间内解决,非常不易。”峰峰集团副总经理成光星感慨地说。

  实际上,2017年10月以来,许多直接由冀中能源管理的“工人村”陆续迎来了新“管家”。

  当前,“三供一业”即供水、供电、供热(气)和物业管理仍是国有企业“不堪重负”的“历史包袱”,这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企业办社会职能”,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在很多国有企业还未曾有效剥离。沉重的历史包袱成为国企搏击市场的严重羁绊,对于煤炭、钢铁这样完全竞争领域的国企尤甚。

  从2016年开始,河北省把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快推进,并提出自2019年起全省国企将不得以任何方式再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的目标。

  河北省国资委选择冀中能源集团作为全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改革试点。此次改革,冀中能源需要进行移交的社区有77个,分布在石家庄、邢台、张家口、邯郸等四市的22个县区,涉及居民15万多户。

  “几十年累积的问题要在两三年之内解决掉,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是一种考验。”冀中能源集团总经理杨忠东说,“我们一直在探索,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交得出、接得稳。”

  “移交难”的症结主要在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备、地方财力有限,地方承接困难。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助力,但如何在规定时间“交得出、交得全、交得好”,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智慧。

  冀中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张汝海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涉面广、基础条件各异的复杂情况,集团与子公司签订目标责任状,每周一下午雷打不动进行分离移交工作调度协调,强力推动此项工作。

  截至2017年底,冀中能源共签订正式分离移交协议42份,涉及8家子公司、22个县区、77个社区、153098户居民,完成分离移交总任务的100.35%。张汝海说,签协议只是这项改革完成的第一步,后续实地交割涉及各种具体利益问题,还需要大量谈判。而交割之后开展的工程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

  不过,要在市场自由搏击,必须轻装上阵。冀中能源决策层已决心抓住试点机遇,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作为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将其当作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步。

  创新:转型突围的必由之路

  华北制药集团是冀中能源旗下大型制药企业。这个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企业有着辉煌的历史。近年来,与民营企业经营灵活相比,华药的经营机制逐渐显示出其相对劣势,面临的挑战比以往更为严峻。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甚至抢占主导地位,成为企业决策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境。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既要依靠科技创新,持续推出引领市场的新产品,也要靠管理创新,破除影响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华药集团总经理刘文富说:“针对老国企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历史包袱过重的特点,我们首先从解决好效率问题下手,通过实施战略再造、管理再造和文化再造,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效率、运营效率和研发效率低下的问题。”

  今年6月,华药集团聘请专业咨询机构对公司的现状进行诊断和分析,对公司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

  华药决心把拳头产品与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当作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华药集团副总经理高任龙说,目前,华药梯次化的产品研发结构基本形成,在研项目219个,其中,包括国家一类新药2个。

  高任龙说,长期以来靠制剂业务“吃饭”的华药计划未来3到5年时间陆续推出重点生物药新品,打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壮大企业生物药产品集群,形成生物药领航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不独制药,在煤矿生产、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各业务板块,加快改革创新业已成为冀中能源上下讨论并见诸行动的“热词”。

  冀中能源总经理助理孙春东说,从中央到省,鼓励创新的政策已经很多,关键是在企业落地难。比如,在平均观念比较重的国有企业里,科研人员薪酬体系改革推行起来比较难,即使迈开步子也迈不大,“政策能不能落地,关键看企业决策者的担当”。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继开了“史无前例”的集团科技创新大会后,冀中能源又开了一次创新发展工作大会。围绕“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冀中能源公布了《创新发展工作纲要》,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继续为构建完整、顺畅、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员创新活力而鼓劲造势。

  杨国占说,之所以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目的就是通过开辟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的增长极,实现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

  在杨国占看来,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需要先进科学的理念为引领,需要切实可行的项目作支撑,需要足够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作保障,最终考验的还是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冀中能源还专门成立了统筹全集团创新资源的创新发展研究院。担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孙春东说,他们将担负起集团发展战略研究、管理机制创新研究等任务,承担起集团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课题。

  目前,冀中能源正加快推出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责权利相统一的科技创新评价、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在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产品研发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不仅要重用、重奖,还将探索股权、分红、期权等形式给予激励,让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得到应有回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孙春东说。

  不久前,依靠科研创新掌握的一项专利技术,冀中能源旗下的河北煤科院与山西一家煤企签订一份技术服务合同。

  “虽然合同额还不到500万元,但这是我们开始‘卖技术’的第一单。”河北煤科院副院长张建岭说,这就是新动力的“萌芽”,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将成长为企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闫起磊)

(责编:朱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