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央企

别为了智造而智造(各抒己见)

李心萍
2016年12月19日08:3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智能制造并不是为了给企业增添一个宣传噱头,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而应着眼于实实在在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一年多以来,智能制造成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前不久笔者走访企业,发现投建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纷纷将其作为转型升级的亮点向外推介。可谈起为什么要搞智能制造,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效益,不少企业负责人却讲不清,颇有点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意味。

  智能制造就是在生产线上装机械手、在车间里配机器人、加装数据采集点吗?采访中有三家企业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的武汉工厂建起了全球智能化率最高的空调外机装配线,出发点却非常朴实。负责人告诉笔者,家电市场竞争白热化,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人工所能达到的质量水平已到极限。这种情况下,在人工易出错的步骤,只能靠设备来替代。

  中车投建了国内首条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生产线,出发点同样明确——降成本、补短板。希望通过智能生产线的建设,优化生产环节和供应链,减少原材料用量和环境负荷,降低工厂成本。结合产品特性,中车更是提出了不一味追求全自动化的口号,强调充分利用人的灵活性与设备的高效、加工一致性,搭建自动化的人机结合设备。

  三一重工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数据平台的搭建,而当时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概念还未火爆。这一切,一方面是出于研发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补齐其售后服务的短板,利用数据平台实现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售后服务。

  纵观上述三家企业,虽然介入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补短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目的。智能制造并不是为企业多增添一个宣传噱头,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实际出发践行智能制造,就会发现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等同于上机械手、机器人。中车负责人坦言,建智能生产线,难的并非肉眼可见的车间改造,而是背后的流程规划。只有流程管理能力提高了,才能最大化发挥设备的作用,产品的品质、生产效率才能提升。美的同样在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前,进行了大量的流程优化工作。甚至在机器人引入上也非常谨慎,“我们一直等到机器人技术相对成熟、成本也更为合适时才上机器人。”

  所谓智能制造包括两方面,产品的智能化和生产的智能化。而生产的智能化又包括3个阶段,即数字化、网络化,最终达到智能化。不难看出智能制造本身是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正如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德国达到了工业3.0的标准,那么我们的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达到2.0。因此,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需要补上2.0的课,推进3.0,最后才是向4.0进发。即使是在“中国制造2025”中,智能制造也是终极的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是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企业不能对变革进程视而不见,但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让智能制造为企业迈向中高端提供支撑和引领,否则就成为简单的赶时髦,投入不少却未必有明显效果。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9日 19 版)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