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央企

陕西航天科技 助力神舟翱翔

田立阳  张美书  张  平 文/图
2016年11月25日08:3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徐 骏作/新华社发

  航天六院研制的“天宫二号”推进分系统

  航天六院研制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推进分系统

  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这次载人航天任务中,多项“高精尖”的陕西航天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搭建信息通道

  11月19日下午3时,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任务试验队的5位队员回到西安。一个多月来,他们在北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的“天地通信”提供技术服务。由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中继终端和天线网络,搭建起了信息传输的太空通道。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载人航天任务总指挥陈岚说:“这次表现非常圆满,整个飞控任务也非常圆满。分院产品过硬,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神舟十一号”飞船中继终端研制负责人余晓川说:“习主席通过我们的中继终端和航天员进行视频通话,话音很清楚,图像也很清晰。作为设计人员,我们非常自豪、非常激动。”

  航天771所

  装备神奇“大脑”

  其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背后,还有不少陕西科技力量的支撑。位于西安的航天九院771所,研制的中央处理单元相当于“天宫二号”的“大脑”,确保了其在太空中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数据,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回地面,并使发送的每个指令都能让航天员接收处理。他们不仅为“神舟十一号”飞船配备了“最强大脑”,还打造了航天员的“私人医生”——舱载医监设备。

  航天六院

  提供强劲动力

  发动机,是运载火箭、宇宙飞船的动力之源,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准确入轨,到两个航天器实现交会对接,再到两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全部过程,都有航天科技六院精心研制的上百台发动机保驾护航。

  发动机是运载火箭、宇宙飞船和各类卫星的“动力之源”。 位于西安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是中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航天液体动力研究院。在此次航天任务中,该院科研人员精心研制了功能各异、性能优越的全系列发动机,承担着两发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空间实验室、飞船上各种主推力及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的研制任务,确保了此次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中国建立大型空间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飞行发射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前哨战,也是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核心之战、关键之战,特别是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的驻留时间超过1个月,对动力保障系统的要求更加严苛,因此,也要求六院研制交付的每一台发动机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交出百分答卷。”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说。

  仅以两名航天员返回地面这一环节来说,六院研制的载人飞船推进系统中的系列发动机,就发挥了关键作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飞行了一个月后,必须实施分离,六院研制的“神舟十一号”推进舱的姿态控制发动机,就会按照预定程序开始工作。待轨道舱与推进舱分离后,由推进舱上的发动机制动点火,进入到返回轨道,实施姿态调整。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后,搭载两名航天员的返回舱开始进入自由滑行阶段。

  “飞船返回舱滑行进入大气层前,返回舱的姿态发动机就开始启动了,为两名航天员安全返回一路保驾护航。”刘志让介绍,依靠发动机一系列精准可靠的工作,返回舱保持稳定的姿态进入到大气层,一直工作到降落伞安全顺利打开,六院飞船推进系统姿控发动机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西安卫测中心

  执行测控任务

  在任务过程中,数以千万计的数据从各测控站汇集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近百台机器的超高速运转,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实时了解火箭的飞行情况。各测控站布下了一张紧密有序的测控天网,通过接力传递,确保把“天宫二号”准确送入预定轨道。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完整掌握载人航天器太空长期驻留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础能力;同时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意味着中国人的太空探索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陕西航天人也将再接再厉,争取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