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央企

“中国制造”闪耀草原深处

——中企项目为哈萨克斯坦制铜产业带来生机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谢亚宏
2016年03月11日08: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哈两国管理人员共同检查磨矿车间内机器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谢亚宏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汽车行驶在广袤的哈萨克斯坦草原腹地,所过之处漫天风雪,渺无人迹。一个多小时的颠簸后,一座初具规模的工厂在地平线上显现,高耸的矿石堆,绵延近3公里的传送带,无不展现出工业美学的魅力。这便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由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色股份)承建的哈萨克斯坦巴夏库铜矿选厂。

  输出技术,服务品质同样一流

  巴夏库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巴甫洛达尔州,是世界著名的大型铜矿产地,在建的巴夏库铜矿选厂是目前哈国内最大的矿业项目。工厂完全建成后,年处理矿石能力可达3000万吨,哈国内制铜业的产能将增长一倍,同时工厂还能为当地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正因为意义重大,哈萨克斯坦政府对项目进展极为关注。

  不过,工厂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难度和工期等问题,该项目让曾经接手的一家国际知名工程公司中途退出。中色股份在考察后,勇敢地接下了这个工程,并于2014年2月与哈方签订了价值4.86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

  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初期,同样遇到了很多挑战,其中就包括哈方严苛的管理制度。中色股份副总经理秦军满向记者说:“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必须精确到天,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在安全方面更是如此,比如距离地面1.3米以上就算高空作业,必须使用升降机和安全带,如果不遵守,哈方第二天就会要求停工整顿。”中方企业在随后的施工过程中积极调整心态,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并最终严格执行了哈方所订立的标准。秦军满表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输出了技术,自身也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服务品质,这对于我们日后进军欧美市场意义重大。”

  保障得力,工程可望年中竣工

  记者到达项目工地当天,现场气温低达零下20摄氏度,虽然“全副武装”,但冷风依旧刺骨。记者尝试着迎风行走了200米左右,脸已经冻得似乎失去了知觉。常年驻守现场的巴夏库项目部项目经理刘建辉笑着说:“这样的天气已经很不错啦!”

  刘建辉解释说,当地最冷时气温能达到零下45摄氏度,寒风肆虐,对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即便如此,中方依然需要进行大量室外作业。为此,项目组想出了不少办法抵御极端天气:用塑料薄膜或棉被将室外施工现场层层包裹,再用鼓风机吹进热风以保持现场温度。正是凭借这样的“土办法”,中方在严寒中确保了工程进度。

  在这片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常年有上千名中国工人在此辛勤劳作。为了保证工人们的身体健康,除了在饮食上保质保量,中方管理人员在生活区还专门架设了移动发射塔和无线网络设备,并配备了健身房和各类简易球场,在假日举行多种形式的文娱比赛活动。由于保障措施得力,工厂建设已经顺利完成了80%,最重要的硫化矿选厂部分已经投入使用,目前中方正在加紧建设最后的黏土矿选厂部分,力争在年中实现工程全部竣工。

  获得大奖,中国速度又快又好

  磨矿车间是整个铜矿选厂的心脏。走入车间,3台轰鸣作响的巨大圆柱形机器便给人以视听冲击。巴夏库项目部施工经理鞠世益告诉记者,这些机器是用来粉碎矿石的球磨机和半自磨机,规模均为世界最大,半径分别为8到12米,单体最大重量达到80吨,同时安装3台如此规模的机器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这些庞然大物安装起来极为严格:“程序十分复杂,如果在吊装时偏离几厘米,就必须重新安装。” 经过对现场的精心勘察和计算等准备,中方最终一次性安装成功。

  记者走近球磨机时,正好见到中哈管理人员联合对机器进行检查。当记者问起哈方管理人员努尔别克对该项目的印象时,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我与中国伙伴合作了一年多,现在已经配合得相当默契,没有任何问题。中国伙伴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中国速度真是又快又好!”

  中国企业高质量的工作同样得到哈政府的高度评价。去年12月哈萨克斯坦国家独立日前夕,哈政府集中验收了一批国家重点工程,巴夏库项目名列其中,并作为重要项目进行汇报。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盛赞项目为陷入沉寂的制铜产业带来了生机,并为项目授予国家级最佳工业项目“金鹰质量大奖”。

  中色股份总经理王宏前对本报记者表示,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体现了中哈两国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项目业主——哈萨克斯坦矿业有限公司总裁诺瓦丘克表示,中色股份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哈方对于中方在项目建设中高质量的工作表示由衷钦佩和感谢,未来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领域。

  (本报阿拉木图3月1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11日 24 版)
(责编:李楠桦、杜燕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