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十三五”時期中國海油深水油氣裝備制造水平躍上新台階

2021年01月28日14:09 | 來源:人民網-中國央企新聞網
小字號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28日發布消息稱,5年來,我國海洋石油裝備制造水平躍上新台階,以深水半潛生產平台、FPSO(浮式儲卸油裝置)系統總體集成技術、中心管匯等水下生產系統為代表的深水油氣裝備制造能力躍居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海油董事長、黨組書記汪東進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以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為引領,持續深化關鍵技術攻關,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在海洋工程裝備規模、作業能力、競爭力和深水油氣裝備制造能力等方面實現了突破,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了貢獻。

深水半潛平台制造實現全新突破

中國海油表示,深海,是未來全球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據統計,全球超過70%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之中,其中44%來自深海。2014年8月,我國首個千億級自營深水大氣田——陵水17-2氣田問世,打開了一扇通往深水油氣“寶藏”的大門。

作為我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商,早在“十二五”時期,中國海油便打造了“五型六船”深水艦隊,實現了深海鑽探能力從300米到3000米水深的巨大跨越,然而用於深水油氣田開發的生產裝備建造仍停留在300米以內水深范圍。

“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決定將半潛生產平台等典型深水裝備制造技術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對關鍵核心技術持續攻關。

近日,由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台——“深海一號”能源站在山東煙台交付啟航,標志著我國深水油氣田開發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提升我國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海油陵水17-2氣田開發項目總經理尤學剛介紹,“深海一號”能源站實現3項世界級創新,運用13項國內首創技術,攻克10多項行業難題,是中國海洋工程建造領域的集大成之作。

“‘十三五’期間,隨著以‘深海一號’能源站為代表的深水油氣裝備交付,我國半潛平台船體總裝快速搭載和精度控制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海底管線鋪設等多項深水施工技術突破1500米難關,超大型深水裝備工程總包能力獲得了顯著提升。”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鐘文軍說。

FPSO總體集成技術能力全面提升

在被視為海工裝備“皇冠上的明珠”的“海上油氣加工廠”——FPSO領域,“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將FPSO總體集成技術提升作為科技攻關優先方向,積極研發不同類型FPSO總體集成和全產業鏈技術。

2018年5月,中國海油承攬的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67 FPSO成功在海油工程青島場地交付,開創了我國自主集成並成功交付世界級超大型FPSO的先河。2019年12月,P70 FPSO成功交付,創造了國際超大型FPSO交付的新速度。

在掌握超大型FPSO總體集成技術的同時,我國FPSO單點建造集成技術也獲得了重要突破。2020年5月,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和集成的中國最大作業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在青島場地交付啟航。

經過5年發展,中國海油擁有FPSO達到16艘,規模與總噸位均居世界前列,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強國戰略的關鍵力量,形成了從設計、建造、安裝、調試到運營管理、升級改造的FPSO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實現了作業海域從水深16.7米到2000米、噸位從5萬噸級至35萬噸級、船型從普通型到圓筒型、系泊形式從多點系泊到單點系泊的全覆蓋,抗冰、抗台風能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多型FPSO總體集成和全產業鏈技術獲得全面提升。

水下生產系統走向自主制造

水下油氣生產設施,是海上油氣田增強抗災害性環境能力和降低開發成本的最優解決方案和行業趨勢。與傳統的海上油氣開採方式相比,這種經濟高效的技術手段更適合開發深水和邊際油田。

從1996年起,流花11-1油田等我國南海部分油氣田,也陸續應用了水下生產系統,但幾乎所有的工程開發均由國外水下設備供應商和工程承包商完成。早在“十二五”初期,我國把水下油氣生產系統作為專項工程進行立項研發,推動這項事業的大步向前。

“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將突破1500米水深和淺水水下生產系統設計關鍵技術作為重點規劃目標,加快推進水下產品國產化進程。

2020年9月,在“深海一號”能源站船體完工前夕,我國自主建造的首批1500米深水中心管匯成功交付,意味著我國在深水中心管匯設備上的制造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離自主建造海上油氣田的“海底工廠”又近了一步。

2020年11月,中國海油與哈斯基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流花29-1氣田順利投產。在這個油田上,我國自主建造的水下生產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

經過5年發展,我國水下生產系統從最簡單的水下產品,慢慢向中高端攀援,逐漸完成了從簡單的水下終端到復雜的水下中心管匯、從靶區是300米以下淺水到1500米超深水、從全部依靠進口到水下產品走出國門的跨越,基本掌握1500米水深水下生產系統設計和制造技術,實現水下管匯等系列關鍵水下產品的國產化應用。

(責編:杜燕飛、李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