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12月27日,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

石油工業新紀錄這樣誕生(經濟聚焦)

本報記者  冉永平
2020年12月28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12月27日,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高點,創下我國油田年產量新紀錄。作為過去低壓、低滲透、低豐度的“三低”老油田,長慶油田通過技術創新化解難題,不斷突破地質勘探理論和技術,同時實現科學管理,在近年來煥發出新風貌。

   

  12月27日10時,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今年以來,生產原油2451.8萬噸、生產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高點,達到6000.08萬噸,創下我國油田年產量新紀錄。

  已經有50年開採歷史的長慶油田可謂“大器晚成”。從1970年油田成立到上世紀末,長慶油田產量長期在百十萬噸徘徊。然而,這個老油田進入新世紀后卻煥發了新風貌——2012年,成為我國第一大油氣田,目前已累計貢獻油氣當量超過7.6億噸﹔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肩負著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任務,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氣以來,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686億立方米,相當於替代了5.62億噸標煤、減少碳排放物15.29億噸。

  技術創新顯身手

  化解低壓、低滲透、低豐度難題

  2000年,長慶油田的油氣產量首次突破500萬噸。此后,長慶油田的產量連續20年一路攀升——2003年突破1000萬噸,2007年突破2000萬噸,2009年突破3000萬噸,2011年突破4000萬噸,2013年突破5000萬噸。今年突破6000萬噸高點,躍上中國單個油田產量的歷史新高度。

  這樣一個老油田,為啥能創下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的奇跡?

  “過去,長慶油田一直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在於其地質資源稟賦不好,蘊藏的油氣資源以低壓、低滲透、低豐度的‘三低’資源為主。”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高春寧逐一解釋道:

  “低壓”——油藏的壓力系數大於1,油井才會有自然產能,而長慶油田儲層的壓力系數隻有0.6—0.9,是常規油田的1/3—1/2,即使採取人工加壓,淨產量遞減速度也很快﹔

  “低滲透”——國際上把滲透率小於50個毫達西的油田稱為低滲透油田,而長慶油田70%的儲層滲透率小於1個毫達西,“家裡用的磨刀石,5秒鐘水就可以滲入,而把水滴在長慶油田儲層岩心上,1分20秒才能滲完,從比磨刀石還要致密的岩石中擠出油,難度可想而知”﹔

  “低豐度”——常規油田儲層一般為幾十米甚至數百米,而長慶油田儲層厚度一般為10米以下,導致單井產量非常低,要想上產,就隻有多打井。

  國內外沒有先例,無現成經驗可循。對長慶油田來說,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首先要解決“三低”問題,而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創新。

  優化射孔工藝、油層壓裂改造、油田注水開發、油田動態監測、注水油藏研究、採油工藝、油氣集輸工藝、叢式鑽井……通過研發8項配套技術,推進提高單井產能、穩產及提高採收率、提高整體開發效益三大系列技術,安塞油田全面解決了從地面到地下、從鑽井到採油、從投入到產出等效益開發問題,不僅形成了年產300萬噸的產量,還創造了中國石油歷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開發模式——安塞模式。

  像這樣的創新之舉還有很多:不斷創新壓裂技術,解決低滲透難題。如今,長慶油田的體積壓裂工程技術指標可以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單井最大入地液量7萬立方米,入地砂量1.2萬噸,單井改造段數48段248簇,4項指標均創下國內最高紀錄﹔低滲透開發極限也從10個毫達西降到1個毫達西、0.5個毫達西﹔自主研發形成的DMS可溶球座壓裂工具、EM30滑溜水壓裂液,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比國外同類產品費用低50%—60%,成為中國石油的技術利器。

  有高精尖技術的“加持”,長慶的油田一個個再現活力了。曾經試採5年、單井日均產量僅0.587萬立方米的蘇裡格氣田當初普遍不被看好,如今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出了精彩——2012年,蘇裡格氣田超越塔裡木克拉2氣田,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氣田。

  理論創新添底氣

  地質勘探理論和技術突破助力穩產高產

  石油領域有句話叫“儲量為王”。長慶油田能夠連續多年實現增產,並最終站上6000萬噸新高度,地質勘探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突破是重要基礎。

  長慶油田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付鎖堂說:“說到底,儲量是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通過勘探理論和技術的不斷突破,鄂爾多斯盆地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聚寶盆’,這也是我們發展的底氣。”

  “一棵大樹長得越高,根就越要扎得深。”長慶油田勘探開發事業部副經理姚涇利告訴記者,50年來,長慶油田從最本源、最基礎的研究入手,創新形成了六大地質理論,推動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勘探持續實現大突破、大發展。

  比如,長慶油田發展了古地貌油藏成藏理論,形成了“遠源供烴、多級輸導、地層構造圈閉、油藏立體分布”的新認識,突破了高地、古河勘探禁區,通過堅持“上山下河、縱向拓展”的勘探思路,發現了多個侏羅系油藏群,其中就包括拉開鄂爾多斯盆地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帷幕的馬嶺油田。近年來,依托這一理論創新,每年新增高效儲量都超過5000萬噸。

  “在地質理論不斷突破的同時,我們集成創新的地球物理關鍵技術也有力支撐了油氣田勘探和開發。”高春寧說。這些年,長慶油田首創的井炮與可控震源聯合激發、無線節點儀接收的黃土塬區寬方位三維地震勘探技術,解決了巨厚黃土塬地震波吸收衰減嚴重、成像差的世界性難題,准確預測了油氣富集區,有效支撐了規模儲量落實和高效勘探開發。

  地質勘探理論和技術的創新,讓長慶油田在實現6000萬噸高產后有望繼續穩產高產。截至目前,長慶油田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59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4萬億立方米,佔國內累計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的20%。石油勘探連續10年新增探明儲量超過3億噸,天然氣勘探連續14年新增探明儲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新增油氣探明儲量佔中國石油新增儲量的50%以上。

  管理創新見實效

  實現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

  長慶油田的困擾是整體儲量大但是單井產量小,想上規模隻能多打井,這樣一來,成本就會更高,產品競爭力就會打折扣。“解決這一難題,隻有靠科學管理,靠先進科技成果的應用,實現省心、省時、省力、省人、省錢的‘五省’。”付鎖堂說。

  長慶油田黨委組織部(人事部)部長王琛說:“按照現代化國際‘油公司’模式,長慶油田不斷解放思想、持續深化改革,實行‘充分授權、分級負責、過程控制’的管理機制,實現了生產效率的極大提升。”

  地上機器人,天上無人機。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是長慶油田實現“五省”的有力幫手。

  早在2014年,長慶油田就在全國石油系統首推無人機巡井工程。隴東、陝北等油區作為無人機巡井的試驗田,過去人工巡視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現在一小時就能完成。目前,長慶油田已將無人機巡井技術應用到生態環境、治安巡查、井站與輸油氣管線安全及泄漏監控等多個方面。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讓今天長慶油田的許多場站已經實現無人值守。據西安長慶科技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夏政介紹,僅2017年至2019年,長慶油田就實施了油田中小型場站無人值守改造1019座。

  通過工業化、信息化相融合,長慶油田將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生產、集輸、生產輔助等環節全部“裝進計算機”進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產和工作效率。目前,長慶油田的油田數字化率已達96.7%、氣田數字化率達到100%。

  “年產油氣當量從2000萬噸增至6000多萬噸,管理油水氣井由2.36萬口增至8.9萬口,長慶油田的用工卻一直保持在7萬人。”付鎖堂感慨,體制改革和兩化融合雙管齊下,讓長慶油田的勞動生產率和競爭力大大提高。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28日 10 版)
(責編:庄紅韜、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