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年代感的高大廠房、巨大器械,走在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個個偌大型號的工業產品帶給記者深深的震撼。
在東北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省,有一批“大國重器”企業。昔日,他們在篳路藍縷中挺起了工業脊梁﹔今朝,他們在新的市場規則和競爭環境下艱難轉型。2020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元年,這一年遭遇疫情肆虐、逆全球化等復雜的國內外局勢,這些老國企的情況如何?
看一組數據:前三季度,中國一重營收同比增長53.64%,利潤同比增長99.35%﹔我國最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之一的哈電集團有限公司利潤同比增長135.3%。前10個月,被譽為“祖國的銀色支柱”的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利潤同比增長443%。
疫情之下,這些“大國重器”企業何以逆勢上揚,改革創新進展怎樣?記者有幾點感觸。
“真改革”是最大收獲。部分受訪的“大國重器”企業有此同感。正反兩方面的實踐也証明,越早改革、越排除重重阻力深入改革,企業轉型往往就越好,慢改革、淺改革將導致矛盾積重難返。
面對今年復雜的形勢,一些“大國重器”企業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承壓能力,正是得益於“真改革”的“前因”。2017年以前,中國一重連續多年處於虧損境地。之所以能夠快速發生向好變化,最直接原因是抓住“三項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真刀真槍改。當時改革后,一重19個管理部門精簡到13個,中層干部由320人縮減至190人,管理人員佔比降至6.5%,一線人員比例升至57.2%。並市場化選聘3名股份公司副總裁,打破了重要領導崗位一直推薦選聘的慣例。
自主創新決定最終勝出。逆全球化使強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凸顯。川滇交界,世界最大在建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正緊張施工。哈電集團攻克了100萬千瓦水電機組多項世界性技術壁壘,推動水電裝備制造邁入百萬千瓦機組“無人區”。
“依靠自己,創新驅動,承載民族工業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採”,這是哈電的初心。80多歲的原哈電集團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吳愛中說,雖然我國發電設備研制比西方晚近百年,但通過早期拜師學藝、逐步自主創新,現在已追趕上來,一些領域還實現反超。
從“一五時期”的“小學徒”到如今與世界巨頭同台競技,哈電創造了200多項“中國第一”。近年來,哈電集團每年研發投入都達十幾億元。“我們不干時髦的事,隻做發電設備,做全球最好的發電設備。”哈電集團總經理吳偉章說。
企業當家人至關重要。一批“大國重器”企業突破長久存在的體制機制痼疾,獲得新動力,企業當家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善於駕馭市場經濟, 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是這些“掌門人”的共性。
“用戶希望提前交貨,能不能實現?”疫情期間,一家國企早間運營調度會上,一名營銷負責人向生產、技術服務等部門發問,現場充滿“辣味”。在營銷部門牽頭下,各部門聯動滿足了客戶需求。
市場營銷能力弱,坐家“等米下鍋”,而非去市場“找米下鍋”,曾是一些老國企的“畫像”。上述早間運營調度會,過去會議主持人是生產部門,車間生產什麼,營銷就賣什麼。新領導上任后,早會改由營銷部門牽頭,把客戶意見直接反饋給研發、生產部門,用市場倒逼生產。“早會之變”正是這家企業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重構與市場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的一個縮影。
國企改革需要有魄力的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將潛移默化滲透到企業當中,應加快建立維度明確的容錯條件,引導企業家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對勇擔當、善作為、業績突出者予以重用,暢通優者上、劣者下、庸者讓的企業機制。
改革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在東北,計劃經濟的留痕更重。“船大難掉頭”,吃“市場飯”正給“大國重器”企業的堅守帶來巨大考驗。這些企業的興衰演變折射出改革之艱。當今的國企改革也非坦途,在“十四五”征程中,如何推動改革再深入,創新再升級,將需要“大國重器”企業率先破題。(記者 強勇 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