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強動力足 國企成四川穩增長“頂梁柱”

2020年11月30日08: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韌性強動力足 國企成四川穩增長“頂梁柱”

搶抓5G機遇

加速向智能制造轉型

隨著工程師輕輕推動操縱杆,遠在30公裡外的生產車間裡,一隻機械手臂隨即作出相應的動作,安裝零件、自動行走到下一個工位,整個過程行雲流水。這是在四川綿陽“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內、國內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上發生的一幕。

致力於智慧顯示終端制造和智慧能源及配套產業的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物流自動化率達到了95%,工廠每秒可查詢處理數據十萬條,不僅支撐了企業內部的轉型升級,而且對外可提供基於雲端的制造類相關服務。目前長虹已攜手海爾、希沃等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工業生產的環節多、程序復雜,5G網絡具有部署靈活、高可靠高安全、大帶寬、低時延、海量連接等特點,使得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邊緣計算等5G與工業互聯網技術在生產中廣泛運用,效率提升60%以上。”長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了解到,在智能制造產業園內,相同數量工人的年產量可提升3倍,一台電視機從客戶下單到交貨隻需24天。

在綿陽這個中國唯一的“國家科技城”,智能制造正在成為制造業邁向5G時代的新起點。預計到今年底,綿陽將建成5G基站2000個,5G覆蓋率達95%以上。綿陽電信與綿陽制造企業合作建成的首條基於“雙千兆”網絡的5G+智能制造生產線目前已完成試驗階段,這標志著將5G技術融合到智能制造產業有了實質性突破。

四川長虹、九洲、福德機器人等一大批企業和高校、院所正積極開展5G+智能制造的相關科研和應用試點。在未來的智能工廠裡,一條生產線甚至整個工廠內,將有成百上千個機械臂通過5G網絡進行系統化管理。

生產效率提高48%,運營成本降低31.9%,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0.7%,產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57.3%。同時每年將為企業帶來約1.5億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在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四川德陽,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智能制造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正式通過國家工信部專家組驗收,我國發電裝備迎來了“未來工廠”。

數字化車間入口大屏上,每台設備生產情況、物料狀態、產品質檢結果一目了然。與傳統車間相比,數字化車間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人少了許多”。新的制造流程讓設備資源、空間資源、人力資源利用率更高,生產班組減少將近一半。一個終端可以把生產計劃信息、物料准備信息、技術規范要求等全部囊括,指導生產線上每個人員完成各自生產工作。

位於德陽的東方電機生產了全國發電設備總裝機容量的30%,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鐵芯和線圈被譽為發電機的“心臟”,其沖片和線圈制造屬於企業核心產能,成為企業邁向智能制造的突破點。

“原來定子生產線需要五個操作者,現在自動線隻需要兩三個人即可,而且生產現場的整潔度也比過去有非常明顯的改觀。”東方電機沖剪分廠定子組副組長肖鵬說:“自動生產線避免了很多無效工作,節約生產時間和空間佔用,更重要的是絕緣要求很高的沖片現在不經過人手,避免了汗漬導致鏽蝕,沖片質量更有保障。”

“智能制造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東方電機不會停下建設步伐,目前我們正在制訂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建設2020年至2025年規劃。”東方電機智能制造項目成員劉伯興博士說。

夯實技術創新

研發投入年增10%以上

最近3年,四川工業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著力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前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軌道交通、航空裝備、新型材料等一批先進制造業正加快在四川布局。

在有著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重型燃機領域,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歷時10年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台F級50兆瓦重型燃機於去年9月點火成功。盡管已過去了1年,但東汽總經理助理趙世全仍然心情激動:“點火試驗到底有多難?就像在十級狂風中去點燃一根蠟燭。”

“引進重型燃機,隻要一談到技術轉讓,國外企業都是一口拒絕,這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趙世全說:“2009年,東汽開始組建科研團隊,啟動研制F級50兆瓦重型燃機。很多工程師報名,說一定要來參與項目的研發制造。他們一干就是10年。”

中國工程師經過10年攻關,掌握了高溫透平葉片、壓氣機、燃燒室、高溫涂層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核心技術從無到有的轉變。2019年9月27日,在國內知名院士、專家、客戶代表的共同見証下,這一重型燃機點火成功,標志著原型機進入廠內整機試驗階段,未來將會廣泛應用於航空、船艦和機車動力、管道增壓、發電等領域。

有著“打洞神器”之稱的盾構機,在制造業內被稱作“工程機械之王”,其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地下施工裝備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盾構機在掘進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復雜的地層,盾構機主軸承要承受高速旋轉、巨大載荷和強烈溫升,這對設計水平、制造工藝、原材料性能要求非常高。

在德陽市的中鐵裝備思遠重工盾構機西南總裝基地,先后產出了30余台盾構機,在成都地鐵、西安地鐵、廣州地鐵、重慶地鐵、川藏鐵路等項目大顯身手。

中鐵裝備副總經理卓興建說,過去,像刀盤之類的核心部件隻能依靠進口,價格高、交貨周期長,採購時還得“看人臉色”。最近幾年,中國企業通過自主攻關,突破了一系列世界級的技術難題,成功實現了盾構機國產化,國產盾構機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已達到90%以上。

2017年5月,國有企業中鐵裝備與民營企業思遠重工合作,在德陽成立盾構機總裝基地,吸引了眾多民營企業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短短幾年,德陽已發展100多家本地企業參與配套,本地配套率由2017年的30%提升至目前的70%以上。

“生產盾構機所需的原材料、零配件,70%可以在本地採購,大大節省了成本。”思遠重工董事長楊明說:“我們研制生產的盾構機不光在國內吃香,而且在國際上也非常受歡迎,大直徑盾構機已出口迪拜。”

創新產業生態

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作為制造業和國有經濟大省,四川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由2012年底的4萬億元,到今年9月末已突破13萬億元,8年連續跨越9個萬億元台階,躍居全國第4位。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四川國有企業主動作為、迎難而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發展改革,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今年以來,四川省國資委推動地方國企克服疫情影響,聚焦主責主業,加快轉型發展,引導支持國企圍繞全省重點培育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等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和數字經濟產業布局發展,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聚集。

在創新發展方面,四川省國資委還先后與四川科技廳、華為、電子科大等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整合創新資源,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目前省屬企業已自主建設國家級創新平台4個,省級創新平台達到33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合研發機構10個,累計授權有效專利2700余項,獲得各類科技獎勵370項。

為破解科研成果市場轉化難題,四川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探索“產權驅動創新”路徑、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通道。截至2019年底,全省45家試點單位已完成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551項,作價入股創辦企業60余家,帶動企業投資近30億元。

在率先試水該項改革的西南交通大學,林建輝教授率領的團隊主要從事高鐵運行中高速旋轉件的主動安全監測。正是林建輝團隊的攻堅克難,才讓中國成為最早完成“旋轉件早期故障監測與預警系統”的國家,目前該系統正在全國高鐵列裝。

“混改”后,林建輝引入市場資源,成立了天佑路航軌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職務發明成果評估作價入股后,林建輝團隊和學校加起來佔股60%,其中團隊持股佔大頭﹔其余40%的股份由參與運營的市場主體持有。“如果沒有職務發明的權屬改革,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團隊還會回到發論文的老路。”林建輝深有感觸地說。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一款可實時監測體溫的5G智能手環僅僅14天就在實驗室內誕生﹔輕輕揮動手腕,5G智能手環將體溫等數據上傳,自動生成健康碼。具備業界領先的多項核心技術、可廣泛應用於5G工業生產線、工業物聯網等工業智能制造領域的全球首款5G工業互聯網模組下線……

這些產品均出自成立僅2年多時間的四川愛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推行骨干員工持股計劃,企業上下干事創業激情被徹底激發,公司估值快速增長13.3倍,成為國內物聯網無線連接領域領軍企業。

四川省國資委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四川省屬監管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向好,經濟運行呈現“韌性強、動力足”的特點。一是資產規模持續擴大,省屬監管企業資產總額1.7萬億元,同比增長7.6%﹔所有者權益5915億元,同比增長4%,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二是經濟效益穩步回升,省屬監管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2571億元,同比增長1.4%,增速年內首次轉正﹔實現利潤總額30.1億元,降幅連續6個月收窄,呈持續向好態勢,展現出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三是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省屬監管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693億元,同比增長33.8%,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為經濟迅速恢復提供了強大動力。(記者 江毅)

(責編:庄紅韜、勾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