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新時代之光:走近西渚

葉  梅
2020年11月07日07: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漢字之美,從宜興“西渚”這個地名,就可見一二。

  “渚”指的是水中的小塊陸地,但它不是大江大河中的沙洲、三角洲,更不同於島。雖然島也是被水環繞的,但卻可以形成山巒。渚沒有那樣險峻的山峰,它只是由親昵它的河流形塑出的土地。一粒粒沙子泥土在奔流的河水中留下來,經由時光的沉澱,小小顆粒的泥沙成就了一塊塊陸地,有著來自遠方河水的濕潤,也有沿河草木的清香。

  西渚就是這樣一片天然潤澤的地方。

  但凡為渚,定是與綠水青山相伴,雖然山不在高,水不在險。宜興境內的大河小河眾多,每年雨水充沛,這些河流湖泊像一張密織的網,將那些煙雨籠罩的土地連接起來。在西渚,能看到橫山、澗頭、珠潭、吾橋、屋溪等地名。見到這些有趣的名字,就會馬上生出前去看一看的念頭。山何以為橫?澗何以為頭?潭中不難有珠,屋內豈能有溪?

  西渚地塊不大,人口密集。人多力量大,但人多帶來的問題也不少。在保証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最為擔憂的便是生態環境及資源受到破壞和污染。西渚受到最為嚴峻的挑戰,也同樣是生態問題。

  改革開放前,西渚很貧窮,溪河裡時常漂浮著垃圾,村頭路旁的樹木很多被砍干淨,鳥兒快沒了棲息之地。這些年,從吃飽飯到求發展,聰明的西渚人對國家的富民政策准確把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經過不懈努力,漸漸看到成效。他們心裡明白一個道理:土地就是農民創業致富的大舞台,要充分利用它,更要珍惜愛護它。過去隻種水稻,解決了溫飽﹔現在改變思路致力於發展生態農業,種植時令鮮果。怒放的花朵和挂滿枝頭的累累果實,裝扮了鄉村大地。

  我們來到西渚的那天,正下著小雨,住地前面的湖霧蒙蒙的。推開窗戶,遠處的山勢如水墨線條般淡淡的彎曲,倒影在湖水裡搖蕩,搖得人心醉。樹林與湖水相依,暗綠的樹叢中現出白牆紅瓦的樓舍,那便是西渚的鄉村,如一幅美麗的國畫。西渚之美,常出現於攝影家的鏡頭和畫家的筆下。這些年,西渚已成為旅游“網紅地”,每年到此的游客絡繹不絕。

  西渚鎮的白塔村,在近些年裡建起了南天竹、櫻花、特色瓜果等多個農業示范基地、生態農業觀光園,一筐筐鮮美的櫻桃、桑葚等,從青山綠水之間送往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當地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幾年前增長了多倍。他們說:“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美了家園還要美村庄。”近年來,他們又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做成品牌,自建了農俗民風展示館、文化名人紀念館等。在那些質朴的展館裡,人們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生活、生產用品,從犁頭鐵耙、鍋碗瓢盆到曾經流行的手表、縫紉機、自行車等。這一切顯露出歲月變化的痕跡,讓人久久駐足,品味到時代發展的美好。

  如今的西渚,仿佛有了磁鐵般的吸引力,吸引著一批有知識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帶回不少新鮮氣息,給這片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機。村干部帶領這些年輕人追趕科技新潮,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通過網上直播,讓今年村裡剛上市的桑葚和櫻桃等農產品,在網上賣得紅紅火火。其中有一家村民種了三十畝櫻桃,通過網上銷售,再加上城裡人前來採摘,今年光櫻桃的收入就達到了六十多萬元。

  保護生態和鄉村創新發展讓西渚人嘗到甜頭,新點子也一個個往外冒。他們還打算今后進一步利用現代科技和信息化的手段,開展手機導航、智慧旅游,將大數據與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結合,讓專業人才有更多的機會大顯身手。到時候,西渚的村落會更加注重生態,比如打通花海步行道,路上不走機動車,讓人們在花海中徜徉,歇下腳步時,路旁會有香噴噴的玫瑰花茶,嘗一口,甜到心裡。

  古來宜興一帶稱為陽羨,蘇軾曾來到這一帶,對此地的山水看不夠。如今來過西渚,終於明白蘇軾的心情,果真是芳草地,長溪邊,魚騰鳥飛,美好山水看不夠。而不斷走向富裕的西渚人也出口成章,談吐不凡。我親耳聽到一位西渚人說:“我們要有綠色好生態,早晨聽著鳥兒的啼鳴醒來,夜晚伴著蟋蟀的叫聲入眠。”他並不是一位詩人,但他的話卻富有詩意。

  行走在西渚的小路上,周圍是看不清邊際的濕地,一隻白鷺翩翩飛起,它並不怯人,看似要飛往高處,卻又優美地折回身來,飛到我們的頭頂欲停又起,似乎是在與人嬉戲。如今,人們驚喜地發現,宜興一帶出現了一些從未見過的美麗大鳥,它們在森林裡悠然自得,漫步覓食或相互追逐。經專家勘查鑒定,原來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還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鷴。這充分說明,近年來當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鳥兒們也青睞這片美麗的山水。

  夜晚,有蟋蟀輕輕地叫著。萬籟俱寂之中,側耳細聽那虫兒的碎語。在西渚,那蟋蟀一隻兩隻,也躍入了人的夢中。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07日 08 版)

(責編:勾雅文、孟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