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國家聯合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國藥集團所屬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帶領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迅速投入抗疫阻擊戰,打出診斷、治療、研發一系列創新組合拳,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大貢獻。
疫情初起,楊曉明果斷組建診斷試劑團隊飛赴武漢,通過多重病原診斷試劑檢測排除了現有已知病原感染,為考慮和發現新型病毒感染提供了思路。在新冠病毒全部基因序列被讀取之后,楊曉明組織技術團隊僅用48小時就研發出新冠病毒基因診斷試劑盒,第一批被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第一批取得了注冊証。3月14日,該自主研發的試劑盒通過了歐盟CE認証,后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應急使用採購清單,日產能達20萬人份,並供港澳、柬埔寨等國家和地區,為抗疫前線鑒別新冠病毒提供了有力武器。
楊曉明在全國首先提出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特異血漿和特異免疫球蛋白療法,並主持制定了《康復者血漿採集和臨床治療方案》《醫生培訓指南》《臨床研究方案》等一系列技術標准,提出了採集過程“5522”檢測標准,確保血漿安全。這一療法被視為治療新冠肺炎“最特異、最有效”的方法,奠定了治療重症患者的“壓艙石”,得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充分肯定,並載入國家診療方案。楊曉明與研發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報》刊發了關於血漿療法的研究論文,受到全球醫療界關注。
作為中國生物新型冠狀病毒專項科技攻關團隊總指揮,楊曉明主持研發了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這是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月12日,中國生物武漢生物所拿到了全球第一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批件。4月28日,北京生物所也獲得批件,為疫苗研發加上了“雙保險”。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Ⅰ/Ⅱ期臨床試驗后,楊曉明以身試藥,帶頭打了第一針。Ⅰ/Ⅱ期臨床試驗盲態審核暨階段性揭盲會結果顯示,接種后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國際知名學術刊物《CELL》刊發了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研發成果。6月23日,中國生物率先正式啟動了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為了保障供應,北京生物所建成了全國首個、唯一的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設施,武漢生物所的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設施也於7月建成,合計可年產3億劑,解決疫苗規模化生產和接種可及性問題。
楊曉明牽頭科技攻關的其他項目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其中新冠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是目前國內外新冠肺炎感染最為特異和有效的治療藥物,已經中檢院檢定合格,可作為應急藥品使用或納入國家儲備。4月6日,包括全球最大血液制品公司在內的多個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建立聯盟,推廣新冠病毒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