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事跡——

中國電科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以信息化手段支持抗疫 

2020年09月09日08: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央企新聞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與病毒較量的戰斗,也是一場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大考。

作為國家網信事業的戰略科技力量、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疫情防控組大數據分析工作專題組和科研攻關組信息化專班核心技術支持單位,中國電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踐行初心使命,在認真加強自身防疫的同時,積極響應黨中央要求,主動對接有關部委第一時間組織電科雲公司、社會安全風險感知與防控大數據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太極計算機公司等重點骨干單位,緊急組建200余人、平均年齡32歲的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不眠不休、持續作戰,開發上線並免費向公眾提供“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系統,以信息化手段為疫情防控和保障社會平穩有序運行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撐。

集結,高高低低的肩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既牽動人心,更壓下責任。

與2003年抗擊“非典”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是一場典型的數字時代抗疫戰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有效防控疫情,既是對社會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中央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履行國之重器責任擔當的一次特殊考驗。

在本次“大考”中,中國電科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充分利用自身在網絡信息技術,特別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建設和社會安全風險防控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優勢,以更有價值的方式投入到這場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去,取得了豐碩成果。

1月31日開始,先頭“部隊”集中在部委機關的兩間會議室裡工作,吃住都很不方便。但疫情的快速爆發,讓他們顧不上這些“細枝末節”,隻希望速度再快一點,數據再全一點,能夠更好地建立權威數據模型、預測疫情發展態勢、打造疫情數據產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基本上每天都是工作到凌晨3點左右,開車到家簡單閉個眼,早上8點又要開始工作。”參與其中的項目人員對那些瞬間記憶猶新,但又感到非常充實。

轉場電科院之后,忙碌依舊。隻要接到任務都會無條件盡快完成,高強度工作已讓他們分不清白天與黑夜。有時候吃著飯竟然就睡著了,有時候“瞇五分鐘”也會成為一種奢望。“這樣的狀態確實非常辛苦,但凡事都要看怎麼想,一想到前線的醫務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在戰斗,這點辛苦根本算不上什麼了。”直面壓力,他們是如此的樂觀。

創新,遠遠眺望的雙眼

欲覽春色綠兒處,須上青山更高峰。

為了讓有隱患的人及時得到關心,讓無隱患的人安心暢行,團隊基於大數據科學建模,在短短的時間裡,以縣域為單位,對疫情進行風險預測,為全國范圍內的縣(市、區)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預警和參考,為國家衛健委制定縣域風險等級標准和風險人群判別標准提供支撐﹔研發了“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大數據應用軟件,構建了風險人群感知大數據平台、疫情防控指揮平台和服務社區、交通、企業等的7個APP,服務范圍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其中,密切接觸者測量儀APP隻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証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密切接觸者。

為更好更快的將信息化抗疫成果應用於民生領域,中國電科發揮央企在數據、技術端的獨特優勢,以“央企+民企”“雲+端”的優勢互補新模式,通過“一網暢行”大數據系統,以及全國通用的“暢行碼”,全力支持與社會民生關系密切的美團(外賣)、滴滴(出行)、順豐(快遞)、多點(電商)等頭部企業,在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中盡快恢復服務能力,便捷百姓生活的“最后一公裡”。

協力,高高飄揚的旗幟

一場抗擊疫情的戰斗,既考驗著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也檢驗著各級黨組織的作用發揮,沖到戰斗最需要的地方,讓黨旗迎風飄揚,讓黨員的身份寫在臉上,這是中國電科的實踐,也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展現。

在疫情最吃勁的時候,攻關團隊組建了疫情防控大數據黨員攻關團隊臨時黨支部,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用在實處、干在一線,更好地以實際行動讓黨旗在抗疫一線高高飄揚,為打贏這場戰役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榜樣的感召和帶動力是無窮的,也是現實的。

在大數據攻關團隊黨員先鋒模范影響下,有多名優秀的科技骨干提交了入黨申請書,選擇向黨組織靠攏,向黨員對標。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很多年輕人深受身邊黨員鼓舞,有32位科技工作者,包括25位90后,主動向黨組織靠攏,請求加入中國共產黨,7位同志火線入黨,把自我奮斗的“小我”融入到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大我”中用奮斗印染“網信事業戰略科技力量”的閃亮底色,用科技書寫“國之重器”的責任擔當。

在本次科技抗疫的戰斗中,社會公眾對中國電科的關注度空前高漲,認可度創新高。團隊工作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超過100家央媒和部委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有效緩解了社會公眾焦慮,體現了央企社會責任和使命擔當。據第三方監測機構統計,有關中國電科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工作的報道得到超過1200家媒體發布或轉發超過40000次,各類宣傳材料觸達7億人次。

(責編:勾雅文、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