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穩“中國碗”系列

中化集團覃衡德:藏糧於技 助力農業現代化轉型與鄉村振興

記者 杜燕飛

2020年08月06日09:09  來源:人民網-中國央企新聞網
 

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穩住“三農”基本盤,保障糧食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性。

如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為此,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黨委書記、總裁,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覃衡德。他表示,科技創造美好農業,集團依托中化農業MAP模式,將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圖為中化集團農業事業部黨委書記、總裁,先正達集團中國總裁覃衡德。(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專訪全文:

人民網: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過程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補齊這些短板?

覃衡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我國糧食總產量多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市場消費需求,我國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但是,我國糧食生產依舊存在一些短板,特別是在今年疫情和汛情的雙重嚴峻形勢下,這些短板尤為凸顯。

比如:我國農業基礎設施還不牢固,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低產田依舊佔到耕地面積的22%﹔糧食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城鄉居民糧食消費需求加快升級,但綠色優質糧油供給依然不足﹔種糧收益低影響農民積極性等等。此外,“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也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處於發展初期。同時,農業技術服務體系薄弱,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

在目前看來,補齊這些短板還是尤為緊迫的。我認為,一要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切實提高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二要推動糧食作物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產業鏈綜合服務能力,從而提高農戶種植大宗農作物的積極性﹔三要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確保種糧收入穩定﹔四要加速建設並完善常態化、集約化、系統化、數字化的“國農保障”體系,在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突發風險來臨時,能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人民網:在保障糧食數量安全的前提下,糧食質量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吃的飽”邁向“吃的好”,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覃衡德:我國居民對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也就是我們說的逐漸從追求“吃的飽”向“吃的好”轉變。在糧食生產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首先,要建立覆蓋從產地到餐桌全程的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糧食種植、收儲、銷售運輸及食品生產全過程監管,杜絕不符合食品安全標准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於食品加工。

其次,完善現代化倉儲設施建設,發展專業化產后服務。比如整合倉儲設施資源,建設一批專業化、市場化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糧食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專業化服務,推廣農戶科學儲糧行動,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和農民增收。

第三,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優質優價的糧食生產、分類收儲和交易機制,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綠色優質糧食產業體系建設。

在這方面,中化集團下屬中化農業充分應用種植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構建連接“消費升級”與“專業生產”的橋梁,一方面運用現代科技促進優糧優產,另一方面聚焦訂單農業,實現優質優價,不斷提高農業種植的專業化、標准化、智慧化、市場化水平,幫助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消費者得實惠,從而推動優質糧食工程更好實施。

同時,中化將以執行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國家優質糧工程在各個省市的落地工作,參與各類優質糧食品種新標准的制定,依托各省區的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台)技術服務中心及衛星網點,承接國家相關優質糧惠農政策落地,服務農民用好優質投入品、產出優質農產品,推動從種到收全程品控的相關工作。

人民網:“兩新一重”的提出,特別是“新基建”建設加速,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覃衡德:“兩新一重”對於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特別是“農業新基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將會有效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具體來講,利用物聯網通過實時收集並分析現場數據及部署指揮機制的方式,達到提升運營效率、擴大收益、降低損耗的目的。可變速率、精准農業、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等多種基於物聯網的應用將推動農業流程改造,實現作物質量和產量雙提升。萬物互聯推動海量設備接入的同時,也將在雲端生成海量數據。對這些海量數據進行結構化的分析、處理,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決策“數字化”,可以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此外,人工智能的應用還可以激活農業高效發展,比如在種植領域的應用,通過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產量,減少資源浪費,還可以縮短農業研發進程等等。

在這方面,中化農業的MAP智慧農業利用衛星遙感、精准氣象、智能傳感器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作物生長模型,在關鍵生育期為種植戶提供科學合理的農事活動建議,提早預測病虫害和災害性天氣發生,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干預,可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服務能力和響應效果。

人民網:中化集團如何利用自身優勢,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覃衡德:中化集團三年前將“科學至上”確定為企業的核心價值理念。2020年初,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旗下的全球農業業務整合成立了全新的先正達集團。我們通過先正達集團領先的科技創新體系,包括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從種質資源創制和保護、農產品溯源體系構建、土壤微生物與農業生態保護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投入品研發等方面,全面布局農業產業鏈研發體系,提升農業科技領域實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同時,依托中化農業的戰略核心——MAP模式,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科技,不斷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其中包括提升MAP平台在領先技術與優勢產品的綜合應用能力,完善農業生產決策支持體系,真正實現MAP規模化精准種植服務。

除此之外,中化集團還將充分發揮央企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優勢,積極拓寬政企互動渠道,加強在創新政策制定過程中的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以多種形式參與國家農業政策制定,牽頭主持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水平研發機構,協同科研院校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推進成果轉化。

人民網:目前,中化集團在智慧農業領域有哪些布局?取得了哪些進展?特別是先正達集團成立后,將從哪些方面發力?

覃衡德:中化集團在智慧農業領域推出了針對大田作物的MAP智農和針對經濟作物的MAP慧農系統,以精准種植為核心,利用農業遙感、精准氣象、AI識別病虫害、品控溯源等技術,幫助農民實現從種到收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目前,中化智慧農業系統累計用戶數已達33萬,累計上線土地面積5000余萬畝。

中化MAP智慧農業上線的全自動農業遙感監測服務平台,24小時可實現5000萬畝土地服務的全覆蓋﹔精准氣象技術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格點化公裡級歷史、實況、預報數據服務,是國內首個基於公裡級歷史、實況、預報數據提供農業氣象服務的平台。品控溯源方面,我們引入區塊鏈技術,構建品控溯源系統,讓消費者通過掃描MAP品控二維碼,就可以清楚了解所購買產品的生長環境、種植過程、加工過程和品質標准﹔利用AI技術,推出AI技術與農業領域相結合的第一款產品,通過大量圖片數據進行AI識別訓練,讓農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病虫害時,可以第一時間獲得診斷信息和治療方案。

隨著先正達集團的成立,持續的外部資源匯入和技術能力迭代升級,將使中化農業MAP智慧農業平台在多個層面推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賦能現代農業﹔全面提升現有數字化服務水平,在推動遙感、氣象、品控溯源等產品升級和技術服務的同時,積極創新協同,探索農業物聯網、水肥一體化等方面的技術突破。通過“平台生態+增值服務”的模式,讓更多農民使用我們的平台管理農業生產,通過農業的標准化、智能化服務為農戶帶來價值,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下一步,中化農業MAP智慧農業系統將會整合集團資源,全面推進O2O服務模式,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繼續推動線上智慧農業數字化能力構建,線下服務標准和規模化農業生產,全面加速實現農業智能化。預計到2023年,中化農業MAP直接服務土地面積將超過5000萬畝,線上數字平台服務土地面積將超2億畝,示范數字農場將超過5000家。

(責編:杜燕飛、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