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油田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連續多年保持千萬噸規模穩產
老油田煥發新生機
初夏時節,巨大的玻璃幕牆外,20米高的自動化貨架有序排列,一眼望不到頭。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李曉光在電腦前輸入指令,自動取貨機即從貨架深處准確提取岩心,送至觀測位置,過程宛如科幻電影。
“這裡是國內石油系統最大的單體岩心庫,可滿足遼河油田未來50年的存儲勘探需求。”李曉光話語中透著自豪,“岩心就是從地下取出的岩石樣品,我們借它了解千米以下的地層。這裡存放著的岩心,記錄著遼河油田人依靠科技找油採油的歷史!”
從1970年遼河石油會戰,到1973年跨入年產量百萬噸行列,再到1986年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一代代遼河油田人接續創造輝煌。截至2019年底,遼河油田累計生產原油4.8億多噸、天然氣880多億立方米,連續34年保持千萬噸規模穩產。
遼河油田的油品以稠油、超稠油為主,開採技術難度大、成本高,保持千萬噸穩產,意味著一次次挑戰油藏的開發極限。遼河油田人不斷創新蒸汽驅、火驅、化學驅等稠油開採的關鍵技術,讓老油田煥發新生機。
“遼河油田的穩產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李曉光告訴記者,在國內千萬噸產量以上級別的油田中,遼河油田是勘探面積最小的油田之一,陸灘隻有1萬平方公裡,而且探區地質構造復雜,給石油勘探開發帶來巨大困難。
來到岩心觀察區,一組研究員正圍在一起聚精會神地觀察一滴水珠。“把水滴放在岩心上,如果地層有油,水珠就會立住,目前來看又有好消息了!”李曉光介紹,科研人員還要將岩心與測井、地震等相關信息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地下情況的綜合判斷。
不僅要知道哪裡有油,還要想辦法把油從地下搬到地上。在遼河油田特種油開發公司的超稠油區塊,“磕頭機”忙個不停,一旁擺放的超稠油樣本凝結成黑色的固體。
“稠油、超稠油被比作‘死油’,明明知道在那兒,就是採不上來。這塊超稠油區塊1975年就發現了,直到1997年才開始開發。”特種油開發公司地質研究所所長王國棟介紹,為了把凝固的油採上來,需要往千米的地下注入蒸汽,讓油流動起來再抽到地上,“我們開創的直井與水平井組合的SAGD(蒸汽輔助重力泄油)技術,前后經過7次調整,採收率已由最初的23.4%提高到目前的70%。”
“含水率達85%的水淹油藏,被水包裹、水油混合,我們也能點燃!”遼河油田企業級技術專家劉其成指著一組組自主研發的模擬裝置難掩興奮。正是通過這些裝置,研究人員不斷模擬地下情況,探索應用低成本開發技術。2014年,國家能源稠(重)油開採研發中心落戶遼河油田,如今,“世界稠油看中國,中國稠油看遼河”,遼河油田已掌握了獨特的稠油開採技術。
“成立50年來,不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遼河油田始終向科技創新要活力,聚焦油田開發核心技術,有效提高採收率,為油田發展贏得更多機遇和空間。”遼河油田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萬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