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0年05月22日1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央企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各界關心的熱點,更是今年兩會的重要議題。人民網“金台圓桌”特別推出兩會對話系列專訪,探討相關問題。
“我國核工業后面的好日子還長著呢。”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核工業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他解釋,從核電發展的角度看,核電機組從建設、運行到退役前后跨越約一百年。核電需要核燃料,能夠帶動核地質礦冶、核燃料體系等核工業產業鏈的發展。從核能發展“三步走”戰略的角度看,國內高溫氣冷堆、快堆等第四代反應堆的建設都已經啟動,聚變堆可以解決人類能源的問題,現在也逐步向前推進。同時,我國核工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核電“走出去”,與許多國家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海外市場也在進一步擴大。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核工業一直在往前走,現在還處於早春,屬於起步階段的原因。”王壽君說。
圖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
建設高溫氣冷堆一舉三得
“我國核工業經歷了三個階段。1991年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投產那個時期屬於第一個階段,國家提出了適度發展核電,到本世紀初進入第二個階段,提法是加快發展核電,國內大部分核電機組都是在第二階段批復建設的。第三個階段則是日本福島核事故后,叫安全發展核電。”王壽君說。
從“適度發展”“加快發展”到“安全發展”,關鍵詞的演變充分反映了近40年中國發展核電的鮮明態度。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之於我國核電的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溫氣冷堆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蒸汽供應系統,屬於第四代核電技術。
“建設高溫氣冷堆,可以說一舉三得。”王壽君表示。
一是能夠推動我國第四代核電技術的發展,滿足海外市場推廣需要。“目前,國內高溫氣冷堆20萬千瓦示范工程已經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作為全球首座將四代核電技術成功商業化的項目,示范工程受到了國際廣泛關注。所以,高溫氣冷堆后續項目的建設將促進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發展,推動‘中國創造’的‘走出去’。”王壽君說。
二是實施國家能源政策,優化當地能源結構。“高溫氣冷堆具備同時提供工業蒸汽、採暖供汽和發電三種用途。如果在供暖負荷中心附近建設一台6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熱電聯產機組,不僅可以保障1100萬平方米建筑六個月的供暖,同時還可以提供200℃至500℃范圍的工業蒸汽以及每年高達45億千瓦時的發電量。”王壽君認為,這將有助於改善地區能源缺口,改善地方能源結構。
同時,王壽君認為建設高溫氣冷堆還有另一優勢,就是帶動核電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創造新經濟增長點。“高溫氣冷堆採用模塊化設計,對設備需求量大,且主設備制造周期長、精度高,需要有強大的工業制造加工體系做支撐。”王壽君表示,建設高溫氣冷堆不僅能為產業鏈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拉動相關產業增長,也符合新發展理念,滿足當地多方面需求。
核工業數字化發展恰逢其時
在談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核工業的影響時,王壽君重點強調了核工業數字化安全自主可控和裝備國產化的重要性,“數字化是保証核工業安全高效建設、運行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而儀控是數字化核心,是核工業的大腦神經控制中樞,對核工業安全高效運行和核安全至關重要。”
據介紹,當前我國包括投運的核電機組在內的核工業數字化儀控,主要以國外進口品牌為主。在建、將建的核電機組等儀控國產化工作雖然已經邁出一大步,但核心技術與跨國公司相比還有差距,特別是一些核心元部件、連接件等仍然為進口品牌。
國家有關部門明確了“新基建”范圍: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特征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已經是我國核工業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王壽君說,經過改革開放后四十多年的發展和積累,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儀控行業的研發和制造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具備推進核工業數字化和裝備國產化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