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觀察:“新基建”需國企與民企共同發力

人民網 王醒

2020年04月29日07:57  來源:人民網
 

4月28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進行指示,提出加快推進該領域建設,推動產業消費升級。會議指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業帶百業”,既助力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又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

今年3月4日,在疫情影響剛剛趨穩之時,中央高瞻遠矚,適時強調“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一詞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產業界、資本市場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期待“新基建”成為有效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助力中國經濟走出疫情沖擊,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中國經濟“頂梁柱”的中央企業,如何在“新基建”中擔當作為?面對重要發展機遇,“新基建”如何走出新路?

“新基建”“新”在哪裡?

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數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

國家發改委近期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如果說傳統基礎設施呈現的是大型甚至特大型工程項目在國土上的空間布局,體現著土木工程量的完成情況。那麼新型基礎設施則是以高新技術研發為支撐的電子設備、產品生產活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形成相應的高新技術產業。”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許保利近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基建”計劃也可以稱之為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不難發現,今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新基建”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速推進成為必然。

央企加速布局“新基建”

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作為中國經濟“頂梁柱”的中央企業,在“新基建”發展規劃中主動擔當作為,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以5G、無人機、機器人、3D打印等為代表的央企 “黑科技”,已在助力疫情防控中大顯身手,大國重器走上抗疫戰場,贏得海內外廣泛關注與好評。

在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通信企業打造的5G網絡環境下,武漢的5G遠程醫療系統可以讓北京的專家跨越1200公裡,與“戰疫”前線的臨床醫生實現“面對面”高清救治指導﹔在方艙醫院,醫護人員用可穿戴設備連接5G無線網絡進行生理參數的採集,在保障醫護人員安全防護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中國移動“5G+無人防疫車”智慧機器人承擔了大量智慧消毒、醫衛服務。此外,基於5G通信技術,中國移動攜手合作伙伴部署的醫用測溫巡邏機器人,綜合運用物聯網、機器視覺、生物識別、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集成各種環境感知傳感器,也被廣泛用於車站、廣場、商圈、醫院、學校、社區及重點單位等場所。

……

研發、投資、建設,還有更多的中央企業正在布局發力“新基建”。“這些央企不僅會不同程度地參與‘新基建’,同時更是新基建規劃產業的重要需求者,這些需求將會有力拉動‘新基建’規劃項目建設及項目建成后的成功運營。”許保利說。

國、民交融 “新基建”如何走出新路?

當前,在線辦公助力復工復產,商業雲服務便利社會生活,互聯網醫療教育如火如荼,這固然是疫情帶來的壓力,但這些表象反映的是一個愈加清晰的事實:經過連續多年大規模投資,傳統基建領域的存量基數很高,但能效減弱,以數字型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卻處在起步階段,擁有廣闊發展空間。

面對重要發展機遇,“新基建”如何走出新路?

許保利認為,“新基建”不同於傳統基建,“新基建”是以信息技術創新為引領的,沒有技術創新就沒有“新基建”,而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新基建”要充分發揮好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這就要求,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力。

本次疫情期間,國企與民企各顯所長、互動頻繁。兵器工業集團和阿裡巴巴集團共同發起成立的千尋位置公司正式發起“飛翼行動”,搭建無人機戰疫平台,全國上萬架無人機接入千尋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通過無人機進行精准噴藥消毒、巡檢喊話等防疫作業﹔中國電科聯合順豐速運順利完成首次無人化應急運輸投送任務,無人機降落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將急需的醫療和防疫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中。

中央企業必然是“新基建”的主力軍,但一些在互聯網、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民營領軍企業,同樣要成為“新基建”的重要承擔者,而且將會在“新基建”中進一步成長。

做好“新基建”領域的融合發展、協同共進,也是加快高質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對於如何加快推進“新基建”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司副司長鄭劍認為,一是創新發展,要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指導,創新相關體制機制,加強前瞻性、引導性的技術研發和創新。二是融合發展,加強資源整合和共建共享,促進協同融合,提高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尤為重要的是,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牽引,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優化服務和提升效能,統籌推進更多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項目建設,構建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鄭劍說。

 

(責編:劉然、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