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濟命脈動起來、活起來、轉起來

中央企業重大工程按下“快進鍵”

2020年03月25日10:23  來源:中國青年報
 

浩蕩長江依然奔涌向前。3月21日,三峽集團位於湖北武漢市蔡甸區、新洲區、東湖高新區的3個長江大保護項目同時開工,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武漢首批開工復工重點工程,三峽集團總投資達75.9億元,將提供各類就業崗位8000個。3月24日,武漢黃金口220千伏變電站110千伏配套工程開始施工,標志著武漢電網2020年迎峰度夏建設項目全面復工復產。

眼下,一個個重大工程在武漢重啟,機器轟鳴,吊車穿梭,哨音響亮,伴隨著春的氣息,正為這座歷盡磨難的英雄城市,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今年,三峽集團計劃安排新增長江大保護落地投資558億元,加大在湖北區域長江大保護的投資傾斜力度,確保今年累計落地投資突破300億元,其中武漢突破百億元。

從長江大保護項目到世界首台135萬千瓦機組,再到世界上首個特高壓多端混合直流工程,一批批國家重點重大工程項目按下“快進鍵”,復工復產駛入快車道,助推中國經濟命脈動起來、活起來、轉起來。一支支央企青年生力軍在重大工程復工復產、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火力全開,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凝聚起澎湃青春動能。

1800公裡、38小時、640階台階的復工之路

“工程即將復工,現場安裝一刻也不能耽擱,咱們隻有開車走,才能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項目現場。”負責烏東德電站現場安裝任務的魏宗遜和隊員們商量好解決之策。

烏東德電站特高壓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是國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的重點工程和國家重大創新示范工程,是實施“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和促進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大國重器。

中國西電集團承擔著該電站重大輸配電裝備的生產制造和安裝調試任務。從西安到烏東德現場有1800公裡的路程,2月19日,10名西電青年背上行囊,踏上一段不平凡的復工之路。經過38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他們成為到達項目現場的第一批復工人員。

隔離結束后,魏宗遜和同事立即承擔起GIL高落差垂直豎井結構的安裝工作。他們計算了一下:從地面下到作業平面單趟有640余階台階,小組成員每天至少上下4趟,相當於爬100多層樓。“經常爬台階爬到腿軟,可我們手上的安裝‘功夫’穩得很,馬虎不得。”魏宗遜說,“復工復產青年要爭先,能讓青春和國家重點工程相遇,能讓這麼重大的工程在自己手中搭建起來,這是值得標記的青春刻度。”

 打贏復工“第一仗”:決戰世界首台135萬千瓦機組

3月8日13時30分,隨著長約28.964米、重118噸的除氧器穩穩就位在58米高的主廠房除氧層平台,由上海電建承建的安徽平山電廠二期項目、世界首台135萬千瓦機組順利實現復工復產后的第一個重大吊裝作業,朝著年內實現機組投產發電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這一項目是國家火電示范工程,被業界稱為“251工程”,即機組預期供電標准煤耗為251克/千瓦時,比目前最先進的兩次再熱百萬千瓦時機組煤耗下降超15克,可大大提高煤炭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降低煙氣污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

“這兩天加班加點,就是要把最優的計算方法、最安全的施工方案琢磨出來。”項目初期,85后青年總工、起重青年突擊隊隊長沈嘉楠帶著他的團隊主動請纓,立志打贏復工“第一仗”。

“除氧器屬超重、超高、超長件,且為雙列布置,吊裝要求高,難度大。”為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進行,沈嘉楠帶領青年突擊隊加班加點搶工期,白天查看現場、測量數據,晚上對照設計圖紙反復研究、修改對吊裝方案。

“決戰”來臨,在除氧器起吊前,根據施工方案的要求,突擊隊員們對現場的布置情況逐一檢查,對照圖紙復核尺寸,對不符合的提出整改要求。隨著除氧器在58米高的主廠房除氧層平台穩穩就位,項目部順利實現了今年第一個重大吊裝施工作業,沈嘉楠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有我們在,項目交付絕不延期”

2月2日,一場特殊的“雲”戰役悄然打響,航空工業長沙院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園區項目青年突擊隊成員隔空作戰,為國內重要的區域性科技創新工程快馬加鞭。

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園區項目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響應國家戰略、建設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項目,總投資約7億元,主要致力於空天發動機、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試驗。

為保証國防科研試驗任務如期開展,航空工業長沙院組織青年技術突擊隊,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足35歲,全力以赴投入“雲端”辦公模式的設計工作。

項目工藝設計師蘇琳博說,空天發動機的高空試驗台及相關動力配套工程技術復雜,難度空前。為保証進度,蘇琳博24小時在線,協調工藝、建筑、結構等7個專業設計間的“雲”溝通問題,手機經常打到發燙。

居家辦公,對二孩媽媽而言尤為不易,項目建筑設計師於春露既要收集各方意見,繪制建筑圖紙,還要隨時回應兩個“熊孩子”的需求。“媽媽,你陪我玩一會嘛”“媽媽,我餓了”“媽媽,這個字念什麼呀”一邊是7歲兒子的呼喚,一邊是1歲女兒的吵鬧,每到夜深,“熊孩子”們睡后,於春露才能安心繪圖直至凌晨。

一場雲端戰役同樣在天津華電南港熱電項目部上演。

“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零配件短缺、生產鏈斷裂、無法現場監造,當時真是急眼了。”天津華電南港基建管理部副主任趙冰說。疫情當前,由於配套供應商復工進度不一,近千個零配件都存在供應難題,趙冰主動聯系南港項目鍋爐供貨商,通過反復溝通,東方電氣集團充分考慮該項目的建設需求,於二月中旬提前復工復產,並組織骨干力量搶制急件、難件,為扭轉疫情對工期的影響贏得了寶貴時間。

天津華電南港熱電項目是世界首台套超臨界雙抽再熱背壓機組項目,共擬建設3台1200噸/小時超臨界CFB鍋爐和3台170兆瓦雙抽背壓機,配套建設3台130噸/小時燃氣鍋爐,同步建設脫硫、脫硝設施,工程規模105萬千瓦,投資50億元,預計2021年投產。作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能源儲備基地,天津華電南港熱電項目年產值可達30億元,帶動園區經濟近千億元。

通過密切溝通協調青島三聯等相關供貨商,趙冰創新性地採用“雲監造”等手段,解決了疫情期間無法到生產現場監造、催貨的難題,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保証了項目復工的設備供應需求。像趙冰這樣的一群特殊“聯絡員”,成為打通復工困局各個關節的能手。

“有我們在,項目交付絕不延期。”這句話成為一支支央企青年復工復產突擊隊的共同心聲。(記者 崔麗 見習記者 韓飏 )

(責編:杜燕飛、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