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 創新 攻堅——中國航天傳承的精神密碼

2019年12月17日08: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奮斗 創新 攻堅——中國航天傳承的精神密碼

“北斗”導航、“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在繼承前輩奮斗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創造新成績。今年國慶前,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北斗、神舟、嫦娥”團隊更是被授予了“最美奮斗者”稱號,成為全國22個最美奮斗者集體其中一員。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斗、神舟、嫦娥”團隊的有關負責人:北斗二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慧,載人飛船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總指揮、載人航天總體部副部長何宇,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從他們身上,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國航天傳承的精神和信仰,並探尋中國航天不斷創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密碼。

“不斷創新是北斗不斷超越的動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北斗一號在摸索中起步、北斗二號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北斗三號實現我國導航衛星能力的飛速提升和跨越……多年來,“中國北斗聯天下”的使命和心願,驅動著一批又一批北斗團隊科研人員一往無前。

在北斗一號總指揮李祖洪、北斗一號總設計師范本堯等的帶領下,老一輩北斗人逐一攻克了瓶頸技術難關,於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號系統,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北斗二號的研制團隊接過老一輩北斗人的旗幟。為實現快速形成區域導航服務能力的國家戰略,攻克了以導航衛星總體技術、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建成了國際上首個混合星座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三號研制團隊更是在前人基礎上,實現了我國導航衛星能力的飛速提升和跨越,2018年12月27日,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正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及全球提供基本導航服務……

李祖洪曾說:“要想突破技術封鎖,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成為巨人。”回顧多年來的奮斗歷程,作為北斗二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的楊慧對此深有感觸。

20多年間,“北斗”團隊不斷傳承“自力更生”的寶貴精神,並把它融入每一位北斗人的血液。

為了排除技術隱患,“北斗”團隊會花費超過一般衛星3倍多的時間反復驗証、測試、迭代,甚至會主動幫助生產廠家改進技術和管理流程,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

“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候,我們也從未動搖過國產化的信心和決心。”楊慧說。

秉承“探索一代、研發一代、建設一代”的創新思路,“北斗”團隊始終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楊慧表示,不論是原子鐘還是星間鏈路技術,為了攻破一個個“攔路虎”,我們唯有靠勤奮與智慧,靠奮斗與實干。

僅以北斗三號目前的成績單為例:自主研發了我國首個全桁架式衛星平台,承載效率等指標達國際一流水平﹔首次實現獨具特色的新型導航信號播發,極大提升了用戶抗干擾能力和測距精度﹔突破多軌道混合星座星間鏈路技術,實現導航星座“一站式管理”﹔突破衛星自主健康管理技術,衛星信號非計劃中斷次數達到國際先進導航衛星服務水平……

在孜孜不倦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楊慧和同事們還立足系統工程管理理念實現了“一支隊伍,多個任務,協調統一”項目群管理的全面創新,創建了我國導航衛星全壽命周期管理新模式。

“國產化我驕傲,國產化我心跳。”楊慧常常和同事們這樣戲稱國產化。她告訴記者,“驕傲”體現了她們的工程自信,經過多年系統研究,北斗最終建立了器部件國產化從研制、驗証到應用一體化體系,關鍵單機、元器件100%國產化﹔“心跳”則是因為北斗的國產化是在不斷摸索和“歸零”中提升的。

“我們曾在太空中找回一度失聯的衛星,每一個新的難題,都在考驗著我們的心臟。驕傲與心跳,充盈了北斗人砥礪前行的道路,也見証了我們在奮斗中與北斗系統共成長,不斷創新是北斗不斷超越的動力。”楊慧說。

“航天人最擅長打攻堅戰”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載人航天工程是世界航天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27年來,面對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航天器,“神舟”團隊從零起步,取得了包括研制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天舟貨運飛船和新一代飛船縮比返回艙等在內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將14人次航天員成功送上太空並安全返回,實現了載人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空間交會對接、推進劑在軌補加等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

“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肩負著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使命,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作為載人飛船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的總指揮,何宇這樣形容自己的事業。

“神舟”團隊是負責我國載人航天器研制設計工作的主力軍。何宇告訴記者,自工程立項伊始,他們就牢固樹立起勇攀科技高峰、以載人航天技術創新支持航天強國建設的理念,秉承“使命因艱巨而光榮,人生因奮斗而精彩”的信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用成功報效祖國、用卓越鑄就輝煌”的承諾。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太空探索永無止境,航天夢圓任重道遠。”何宇介紹,當前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已全面進入空間站工程建設的關鍵時期,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天宮空間站、巡天光學艙、新一代載人飛船、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同時開展,以空間站核心艙為代表的多個型號任務正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並行研制,工作量大、並行程度高﹔其中,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正處於關鍵期,項目實施周期短、要求高。

“航天人最擅長打攻堅戰。未來,我們將始終堅持首飛意識和載人標准,圍繞科研生產模式轉型升級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完成空間站建設和載人月球探測論証等重點任務。”何宇說。

“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一代代探月人不斷奮斗的結果”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嫦娥”團隊,由從事探月工程航天器研制的廣大科研和技術人員組成。最早的探月工程的論証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到2001年11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成立探月衛星論証組,標志著探月工程論証正式啟動了。

2003年底,五院與中科院一起,在國防科工局的統一安排下,完成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和“探月一期工程-繞月探測衛星可行性方案”。

2004年2月,探月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獲批,探月工程一期正式立項。之后,我國的探月工程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

“15年來,我國探月工程取得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五號飛行試驗器、四號任務的五戰五捷,實現了中國航天在深空探測領域的跨越式發展,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大量科學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國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和探索能力,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認可。”張熇說。

2019年初,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創造人類探索月球的新紀錄。嫦娥四號落月的瞬間,作為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的張熇,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和葉培建院士兩代“嫦娥人”的經典握手,也在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探月工程的成功,是一代代探月人不斷奮斗的結果。”張熇說,2001年開始論証時,葉培建院士是論証組組長,褚桂柏、楊維廉、姜昌、李鐵壽等老專家是論証組的主力,他們把自己多年的學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交給了后輩。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退休了,而探月工程的隊伍也已經發展壯大,形成了50歲左右的兩總、40歲左右的主任設計師、30歲左右的主管設計師隊伍的梯隊。

從一開始,探月工程的研制,就形成了既嚴謹務實又敢於創新,既心懷夢想又腳踏實地的作風。

張熇介紹,在論証一期工程時,以孫家棟院士為首的老一輩航天人,提出了“利用成熟技術盡快實現走出地球”的方案,使我國僅用3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奔月夢想﹔在論証二期工程方案時,“嫦娥”團隊大膽提出了要研制我們自己的變推力發動機,要做著陸自主地形識別與避障等先進的技術方案,確保了后續登月著陸的圓滿成功。

在“嫦娥”團隊中,既有不斷攻克技術難關的科研人員,也有在總裝一線用一針一線縫好我們的多層的工人師傅﹔有協調統籌各項工作的指揮,也有生產一線編織上千條工藝的工藝師……

“他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努力,做著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工作,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張熇說。

張熇告訴記者,2020年,她和團隊還將完成探月三期工程——嫦娥五號採樣返回任務和發射我國第一顆火星探測器。后續還有嫦娥七號、六號、八號,小行星探測器任務,木星探測任務等等……深空探測的路才剛剛開始。

“我們全體隊伍,將進一步發揚‘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創新,不斷攻堅克難,圓滿完成好后續任務,把深空探測事業發展得更加壯大,為航天強國的建設作出我們的貢獻。”張熇說。(胡喆 北京報道)

(責編:王醒、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