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新裝備、新任務,極地科考再啟程

“雪龍2”號 去南極破冰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19年10月15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資料圖片
  本版制圖:張丹峰

  核心閱讀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15日首航南極,它將與“雪龍”號一起開啟“雙龍探極”時代。本次南極科考的海陸空觀監測設備也紛紛升級,這將助力多學科聯合科考、籌建新站點等任務的完成。

      

  從1984年我國首次開展南極考察活動開始,到如今我國南極科考事業已走過35個年頭。今年,正值南極中山站建站30周年,昆侖站建站10周年,泰山站建站5周年……10月15日,我國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將從深圳出發,再奔赴南極開展科考活動。

  新搭檔

  “雙龍”偕行探南極

  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的最大亮點,是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首航極地,並與“雪龍”號一起“雙龍探極”,開啟中國極地考察新格局。

  “雙龍探極”背后有著多重考量。

  南極地區部分海域常年冰封,破冰是航行的前提,但“雪龍”號的破冰能力有限,無法滿足極地科考的需求。“雪龍2”號則不同,它採用國際先進的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船型設計,能以2節至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並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和沖撞破冰能力,可實現極區海洋原地360度自由轉向,可突破極區20米當年冰冰脊,船舶機動能力大幅提升。

  “借助‘雪龍2’號更強的破冰能力,科研人員能更早進入極地、更晚離開。對於科學家來說,能夠延長科考作業的時間窗口、擴大科考作業的范圍,是彌足珍貴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秦為稼說。

  “雪龍2”號不僅是破冰能手,還是一艘名副其實的科考船。“它配備了一系列走航觀測設備,可在船舶航行過程中自動觀測氣象、海洋基礎環境和海底地形地貌等,在網上實現實時共享數據。科考隊員可隨時隨地通過掌上電腦掌握船位、氣象、設備運行狀態等信息。”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雪龍2”號船船長趙炎平介紹。

  “雙龍”如何偕行?

  據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隊第一航段領隊徐世杰介紹,兩船將相伴在11月上旬通過西風帶,於下旬抵達南極中山站,“雪龍2”號將實施破冰作業,為“雪龍”號向中山站運輸開辟海上通道。此外,兩船將在普利茲灣協作,回收和布設多種海基浮標。隨后,“雪龍”號將前往羅斯海、阿蒙森海作業,“雪龍2”號將赴宇航員海和長城站作業。專家表示,“雙龍探極”充分考慮了我國極地考察面臨的艱巨任務,將有力促進我國極地考察事業發展。

  新設備

  提升海陸空科考能力

  為了更好地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我國多年來做出了不懈努力。當前,我國南極科考已形成海陸空協同、綜合立體觀測的局面。第三十六次南極科考將有一批科研新設備大顯身手,以求產出更好更多的考察成果。

  拿海上設備來說,海洋觀測離不開浮標。西風帶作為南極的一道“屏障”,對南極特殊氣候環境、南極生態系統以及冰蓋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本航次將回收一套於我國第三十五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布放的西風帶海洋觀測浮標,再布放一套優化了結構和電氣穩定性的新型西風帶海洋觀測浮標,以獲取南極西風帶的水文、氣象、動力等基本環境的實時數據,分析西風帶環境變化規律,評估西風帶對南極乃至全球環境的潛在影響。

  船上的新裝備也不少。在“雪龍2”號月池車間裡,有一套方型月池系統。月池系統由上蓋、底蓋、防浪板、抽排水裝置、除冰裝置和CTD收放裝置等構成,從主甲板往下貫穿5層甲板,直通海底。通常,密集冰區舷外無法下放和回收科考設備,惡劣海況下舷外作業設備和人員都有較大風險。但有了月池系統,科考設備就可以避開海冰,從船底直接下放和回收。“整套裝置都由國內自主設計制造,是極地冰區調查的利器,將用於冰區站位的調查作業。與國外設備不同的是,底蓋水密設計可保持非使用時的干燥狀態,更有利於維修保養。”“雪龍2”號首席科學家、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劍鋒說。

  設備更新不止在海面。一款我國自行研制的“南極2”號極地全地形車也會助力本次南極科考。它是一款全天候的水陸兩用多功能車,具備復雜地形適應能力和較強的機動運輸能力,能夠幫助完成人員物資運輸,冰蓋、陸地探路等任務。

  逐步完善的南極航空設備,也極大改變了我國南極考察的模式。“雪鷹601”固定翼飛機早就投入業務化應用,執行航空調查、國際合作、運輸保障任務。而今年新成員“雪鷹301”直升機的加入,能幫助提升極區環境飛行穩定性和安全性,增強極地考察的后勤保障及運輸能力。

  新任務

  多學科聯合觀監測

  除了常規考察外,今年的任務有一些亮點。

  徐世杰介紹,本次考察將新建宇航員海和阿蒙森海業務化觀測系統,充分利用船基、冰基、海基、陸基、空基等平台,通過開展陸地—海洋—大氣—冰架—生物生態等多學科聯合觀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影響。如果順利實施,南極環境觀監測將躍升一個新水平。

  今年還格外強調對南極的綠色考察,“雪龍2”號將在這個任務中大顯身手,因為它的破冰能力強,能離岸更近,可以運出陸地更多垃圾。同時,考察隊將實施國家重大科研計劃與國際合作,對宇航員海和阿蒙森海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調查,實施各考察站站區環境整治,例如污水、廢棄物處理,保護南極生態環境。

  令人期待的是,本次南極考察,還將繼續開展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的建站前期准備工作。我國現有4座南極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西南極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冰蓋的中心。計劃建設的位於羅斯海地區的新站,與現有4座考察站所處區域不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會具有差異化更強的科考價值。

  裝上新設備,帶著新任務,願“雙龍”的首次合作探極,成果豐碩,滿載而歸。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15日 12 版)
(責編:王醒、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