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產業國潮興起!本土品牌勢不可擋,商業空間設計領域大洗牌

2019年10月14日09:29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設計產業國潮興起!本土品牌勢不可擋,商業空間設計領域大洗牌

  近期,隨著房地產市場的巨變,為房地產行業服務的相關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連日來,記者在走訪各空間設計公司時發現:大型綜合性的設計公司舉步維艱,小型個人工作室冰火兩重天,細分市場的龍頭企業風生水起,外資企業(尤其是歐美)紛紛收縮陣營,而中國本土優秀團隊大步前進。業內人士分析中指出,空間設計行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21世紀初,在國內商業地產迅速崛起的黃金10年,購物中心及商業綜合體項目以驚人的速度佔領著中國城市的空白土地,商業空間設計領域頭部的5大品牌Benoy、Aedas、Callison、RTKL,Woods Bagot,幾乎包攬了所有國內高端購物中心的創意設計,這幾家外資設計事務所帶著全新的理念踏入中國,為這一市場帶來了一些新的可能,甚至可以說見証了這個市場從無到有的過程。據相關數據統計,以上5大國際公司佔據了中國高端商業設計的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營業額超過20億元。

  自2016年起,風雲突變,5大設計品牌市場規模在不斷的被國內本土同類型公司分食,而且大有替代之勢。

  究其原因:

  一、國內本土設計公司經驗越來越豐富,好作品越來越多。

  隨著國內購物中心(華潤、萬科、萬達、龍湖、寶龍、吾悅等)的崛起,給本土的服務商提供了大量設計工作,鍛煉了國內一大批設計團隊及公司。一些設計團隊甚至升級為戰略服務商,例如:深圳杰恩設計、上海派沃設計、北京清尚設計等,各自都有非常出色的落地案例,並且結合人才資源、報價和扎根本土的綜合能力上,這些本土企業與此前“稱霸”的外資設計所的差距越來越小。

  開發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激烈起來,他們開始主動尋找更好的設計師,甚至要求設計服務供應商重金挖國際公司的核心人才,甚至點名道姓的告訴他們的戰略供應商要挖哪些設計師。記者採訪到一位設計行業的朋友,說業主方要求他們公司,如果要想繼續提供設計服務,不挖到某某國際一線設計師,那麼明年就不再繼續合作為戰略供應商團隊。有市場需求,有業主支持,有資金,有項目,所以很多優秀的國際一線設計人才逐漸進入本土公司服務,加快了本土公司的國際化。

  二、國際公司人才流動加快,越來越多國際人才加入本土公司或者自立門戶。

  2016年,Callison原總裁楊硯,離開RTLK Callison(RTKL的母公司ARCADIS全資收購了Callison合並后,更名為RTLK Callison),自創門戶成立上海森摩建筑咨詢公司,為國內企業進行建筑設計咨詢服務。

  2016年,Benoy香港建筑團隊,集體出走,自立門戶成立Leader8建筑咨詢公司,開創了高端建筑設計服務,為國內業主提供建筑設計咨詢。

  2019年10月8日,知名設計公司貝諾Benoy的三名董事,Simon Wong,Akane Wong,Carol Du攜多年培養的室內設計精英團隊和上海派沃設計成立了全新的室內設計品牌“Design Power House”(DPH)。本站記者聯系到Simon Wong團隊,確認消息屬實,並且Simon Wong先生表示新品牌DPH,未來將專注於最具前沿、原創、高端的商業空間設計,致力於成為創新迭代能力領先的空間設計品牌。

  三、本土設計公司落地性好於國際公司。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洗牌,開發商要求設計服務商不僅僅要有創意,而且要求服務上的落地性要好。那麼,開發商開始給服務商設立服務門檻,例如,從業人數,案例數量及經驗、資質等。國際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大部分國際公司拿不出國內的設計服務准入資質,僅是提供設計咨詢合同。

  記者征詢了幾家用過國際公司的開發商,獲悉跟國際設計公司簽約的都是設計咨詢合同,意味著項目交給他們設計,后期還要幫他們尋找深化設計團隊,因為國際公司不負責落地責任。

  而幫他們尋找深化團隊,這個工作很難,一是出方案在整個工期中佔比較短,但撥出的預算則很高,而后期留下的一堆繁雜的工作量,在預算少而牽涉蓋章,並為此負相關法律責任等狀況下,國內大型設計公司沒有人願意干,小公司又負不起責任,還要協調管理與國際設計團隊的溝通,成本巨大;二是國內公司越來越強,大型設計公司不願替他人做嫁衣,做好了是國際公司的作品,做不好則是自己能力不行,錢沒賺反惹一身是非,后期負責落地深化的接手團隊往處境就會非常尷尬。因此開發商跟他們合作往往充滿了血與淚,可是早先依然有國內的開發商為了那些虛名奮不顧身。

  當然,也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的抹殺外資設計事務所的功績。確實,國際設計公司為國內商業地產打造了不少好作品,例如上海國金中心、悅達889廣場、上海環貿iAPM、靜安嘉裡中心、上海港匯、上海恆隆、深圳萬象城等等均出自於國際設計公司之手。再者,國際設計公司也幫本土設計公司培養了很多人才,據記者了解,國內設計行業很多獨角獸企業的靈魂人物均曾服務於國際公司。

  四、國際公司的傲慢惹本土開發商不爽。

  提到國際設計公司,記者採訪到的不少國內開發商們回憶稱為“滿是血淚和卑躬屈膝”,這麼說雖然有點夸張,但在具體合作中就會發現所言並非空穴來風,例如,有些國際公司周末及節假日不會加班;合同中明確出差次數,並且要求出行安排頭等艙和住宿安排五星級酒店;不提供駐場服務;對成果不負法律責任;不畫施工圖;超過修改次數,不修改圖紙等等。

  以上種種都與國內市場環境不相適應,據行業資深人士講,一部分境外設計公司的主要設計師還是中國本土設計師,只是跟業主匯報時找幾個老外來參與一下。不難預測,這種糊弄業主的境外公司,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五、市場環境惡劣,國際公司價格虛高。

  據國內設計同行分析,以建筑設計為例,國際公司通常設計到方案,就要100元/㎡,本土設計公司一直做到施工圖50元/㎡,將工作量折算下,國際公司的服務費用足足是本土公司的四倍。

  近些年,開發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不得不精打細算,趨向於選擇更具性價比的公司。因此隨著本土公司的服務能力越來越強,開發商越來越清醒的認知,不是最貴的就一定好,適合自身的才是最好的。有些開發商為了控制設計費用和控制設計效果,甚至直接跟曾操盤設計過重要項目的知名設計師直接合作,緊盯設計師,擠掉品牌泡沫。

  當然,作者對國內設計行業正面臨“低價競爭”導致的不良發展的行業生態也深表焦慮,好的設計必須要投入時間和費用。價格低、產出快,但品質差,虛假繁榮是不會被市場買賬的,隻會讓這個行業處於越來越糟糕的境地。

  結合上述原因,作者認為。

  一、本土設計公司會越來越強,逐步替代國際公司已經成為趨勢。

  本土商業設計公司越來越強,深圳杰恩設計已經在國內上市,據了解上海派沃設計和北京清尚設計也已經在籌備上市,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支持本土設計服務商。

  在採訪到國內某重量級開發商時了解到,國際公司在他們的供應商體系中已不是主流,隻有個別項目會尋找國際公司,通常也是招標形式。而他們的戰略服務商基本上都是本土服務單位。這也算是設計服務領域的國潮興起吧,同樣也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現,而這歸根結底是本土設計團隊不斷拼搏,已成長為可與國際公司一較高下的優秀設計服務商。

  這點在市場反映中的表現也很明顯,對於“境外”、“老外設計的作品”的追捧熱度也在降低,中國地產開發商們的經驗也越來越多,與之一同身經百戰的本土設計事務所也在幾番合作中,生出惺惺相惜般的“戰友情”,比起“外國人設計的”更看重設計團隊是否具有真才實學、是否足夠專業和有創意、是否在有效控制成本下提供最優設計方案。

  二、國際交流越來越順暢,更多的國際人才會融入本土,本土設計公司的優勢將更為明顯。

  現在本土設計公司,每家公司基本都有來自上述五大國際設計公司的人才,隨著人才的流動加劇,項目經驗不斷積累,國內設計公司的優勢和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大。

  可以預見,本土設計公司將逐步建立起自己無與倫比的競爭力。未來業主將更加務實,從認公司LOGO到認設計師能力方向轉變。

(責編:王靜、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