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加速度”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

2019年09月26日09: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改革“加速度”推動國企高質量發展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沿著市場化改革方向一路“加速度”前進,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企制度,不斷優化調整布局結構,完善內部約束激勵機制,同時以混改為突破口,實現“國進民升”,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圖為中國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復興號”動車組生產線上工作。記者 楊世堯 攝

有放有收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企制度

“本廠各種精密、高效單軸自動車床專供鐘表、儀器儀表、無線電原件、照相機、打火機、玩具等各種行業加工軸類零件時使用……承接國內外用戶直接訂貨。”1979年6月25日,四川寧江機床廠刊登在媒體上的一條“別樣”廣告,在全國范圍內引發廣泛爭論。

彼時,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下,政府部門統一撥原料、下指標,國有企業是車間,產品統收統銷。機電產品是生產資料,隻能按國家計劃指標分配。

1978年10月,四川率先在全國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工作,寧江機床廠等6家不同行業的國有企業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幾個月后,寧江機床廠通過打廣告“以銷定產、產銷直接見面”,一個月的訂貨合同就是一年產量的兩倍多,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

諸如此類的成效極大地鼓舞了改革者。1979年7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5個文件,以放權讓利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全國拉開序幕。

推行經濟責任制、兩步“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資產經營責任制、租賃制……一系列舉措突破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傳統國有企業管理模式,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力。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國企開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漸漸力不從心,尋找一種更加深刻的制度變革成為時代的要求。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為全國百家試點企業之一,原煙台合成革總廠改制為萬華集團合成革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原總裁丁建生清楚地記得,當時將企業董事會和監事會的組成人員上報批准,有關部門感言:任命過黨務干部、行政干部,還從來沒任命過董事和監事干部。

變化的不僅僅是名稱,更重要的是內涵——是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僅讓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更探索出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具體途徑。到2000年,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80%以上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第一次在政府機構設置上實現了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所有者職能的分離,明確了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確定了“國家所有、分級代表”“權力、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監管新體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爐,成為新時代國企改革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如今,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已經取得明顯進展:中央企業的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有80多家央企建立了規范的董事會,企業市場化基礎進一步筑牢﹔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和管好相統一,《國務院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正式公布,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邁出重要步伐,企業各層級活力全面激發。到目前為止,中央企業成立了19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2戶資本運營公司,全國有36家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了142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有進有退 國有經濟結構布局優化

伴隨著國企制度改革的深化,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也在“進退”調整中不斷優化,並不斷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所有制結構主要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企業以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為主。1978年國有工業企業資產總額4488億元,佔全部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92%。值得注意的是,國企還承擔著種類繁多的辦社會職能,一個人從生到死所涉及的社會職能全有,從醫院、幼兒園、學校、就業到火葬場。

“抓大放小”,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這樣的國企改革方向。收縮戰線的戰略調整,在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為“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和四個重點控制的領域,國有資本從164個競爭性行業中 “堅決撤出”,更多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和領域集中,同時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減少包袱。

此后通過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和中央企業重組,到2011年39個工業行業中有18個行業的國有企業總產值佔比低於10%,中央企業數量從189家縮減至154家,進入世界500強的達到43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種布局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2016年5月18日,國務院對中央企業壓減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目標是力爭在3年內使多數中央企業管理層級控制在3至4級以內,法人層級10級以上(含10級)的企業減少3至5個層級,企業法人戶數減少20%左右,打造精干高效管理機構。

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指出,過去三年該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解決了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國企“瘦身”難題。截至2019年5月31日,中央企業累計減少法人14023戶,存量壓減比例達26.9%,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與此同時,央企的重組整合也在推進。南北車、寶鋼、武鋼、中國遠洋海運……隨著今年7月中國保利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中絲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央企變為96家。

國務院國資委提出,今年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穩妥推進裝備制造、船舶、化工等領域戰略重組,持續推動電力、有色、鋼鐵、海工裝備、環保等領域的專業化整合,扎實推進區域資源的整合。

雖然國企數量不斷減少,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已低於40%,但質量不斷提高,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主導地位。數據顯示,1978年至2018年間,全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實現年均增長11.9%和10.3%﹔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分別達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

國“進”民“升” 混改成重要突破口

在堅持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國有企業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帶動民營企業等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在實踐中不斷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

事業合伙人,這是中電長城網際系統應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網際”)在混改中給出的答案。

網絡攻防領域知名創業企業家賀衛東想實現個人的極客理想,而中國電子立志要成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產業國家隊,最后的結果不是收編與利用,而是把央企的產業布局和職業經理人的專業能力有效結合起來,共同推進產業發展。

2012年7月,長城網際應運而生,中國電子引入了有關專業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賀衛東實際出資佔股20.3%並出任總經理,其他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成立的有限合伙持股企業出資佔股12.6%。

“從過去的實踐來看,不是國進民退,而是國進民升。”賀衛東稱。2015年長城網際營業收入突破1億元,2016年首次實現盈利,2017年在軍民融合網絡安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

這只是國企民企雙向融合的一個縮影。國務院國資委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7年間,民營資本通過各種方式參與中央企業混改,投資金額超過1.1萬億元,省級國有企業引入非公有資本也超過5000億元。目前三分之二的中央企業引進了各類社會資本,半數以上國有資本集中在公眾化的上市公司,混改成為國企改革重要突破口。

作為第一家央企集團層面整體混改試點企業,2017年8月16日中國聯通引入騰訊、百度、京東、阿裡巴巴等14家戰略投資伙伴,通過互聯網化經營、瘦身健體、員工持股以及與互聯網等合作伙伴一系列的創新經營,兩年以來創新業務表現強勁,降本增效明顯,盈利增速行業領先。同時,省級和專業子公司混改正加速落地,未來紅利將進一步釋放。

今年混改進一步擴圍升級。5月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第四批混改試點名單,共有160家企業,資產總量超過2.5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系統107家,地方企業53家。

據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透露,國資委將分層分類推進混改,其中積極推進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企混改,更重要的是以混改為契機打“組合拳”推綜合性改革。

圖為中遠海運“天恩”輪在瑞典東北部港口城市海訥桑德的碼頭上進行卸貨作業。記者 劉紅霞 攝

有增有減 薪酬等激勵機制完善

回顧過去的70年,國企一直都在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是對計劃體制下國有企業勞動、工資和人事制度的形象描述,其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干多干少、干好干壞、干與不干”都一樣,造成了大量冗員,使得管理者和勞動者缺乏積極性,企業缺乏生機與活力。

沖在改革最前沿的深圳蛇口區成了“吃螃蟹的人”。1979年,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此地的一家碼頭施工企業規定,工人每日工作定額為運送55車泥,完成定額每車獎勵2分錢,超過定額的每車獎勵4分錢。

這一制度激發了工人們的干勁,每人每天的裝車量翻了近兩番。不過卻引起了一場巨大的爭議,不久便被上級部門叫停。后來,事情驚動了中央領導,蛇口獲准繼續實行超產獎勵辦法,這拉開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序幕。

在局部入手和推行后,1992年轟轟烈烈的“破三鐵”活動在全國大規模展開,被稱為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經營機制改革的最后一戰,意味著企業可以辭退工人、工作崗位將不再“世襲”,企業管理人員不再終身制,員工工資將根據效益和績效浮動。

時任萬華集團人事主管的欒新光第一時間帶隊學習,回來后在全廠試行全員合同制。1999年公司實現股份制改造后,又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先全員下崗,再競聘上崗,強行淘汰15%的員工﹔技術成果按盈利比例提成獎勵。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國企改革啟動,內部三項制度的改革再次深化,要求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使得薪酬能增能減,人員能上能下,激發內部活力。“實踐中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員工的積極性得到更好發揮,國有企業的整體效率效益都有所改善。”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稱。

“改革是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苟連杰深有體會,該公司通過推進績效責任契約化、聯量聯效計酬為核心的機制改革,打破“大鍋飯”,營造了“前有金山、后有老虎”的考核分配氛圍,企業活力得到釋放。截至今年8月31日,公司經營效益同比增長14.2%,下一步將繼續推進“三項制度”改革,並積極探索中長期激勵。

“中長期激勵需要進一步加強。”翁杰明表示。對下一步的改革重點,他指出,對輕資產、科技含量高的企業,要大力推進科技類股權、分紅權激勵,包括骨干持股,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運用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對資產比較重的企業,股權激勵的方式不一定合適,可以探索超額利潤分配等方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有企業將繼續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速向世界一流的目標進發,改革不停步,不斷為中國經濟巨輪劈波斬浪提供強勁動力。(王璐)

(責編:王醒、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