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央企

大國交通  時代脈動

葉  子
2019年09月17日08: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179億人次,515億噸——這是2018年中國主要運輸方式完成的客運量和貨運量。讓我們簡單換算一下,這相當於在中國,每分鐘有近3.4萬人次和9.8萬噸貨物處於交通運輸中。試想一下,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大地上,要讓每一個人自由往來、每一件物品快速流通、每一條信息及時傳遞,需要怎樣的交通體系呢?

  回看新中國誕生之初,全國鐵路總裡程僅2.2萬公裡,全部是蒸汽機車﹔公路裡程僅8.1萬公裡,其中鋪有路面的僅佔40%,沒有一條高速公路﹔內河航道7.4萬公裡,其中水深1米以上的航道僅2.42萬公裡﹔民航航線裡程1.1萬公裡,僅有12架小型飛機、12條短程航線和30多個隻能起降小型飛機的簡易機場。

  如今,“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建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密織,鐵路營業總裡程13.2萬公裡,公路總裡程484.7萬公裡,定期航班航線總條數達4945條。在高鐵營業裡程、公路總裡程、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等指標上,中國均穩居世界第一。

  “公路成網,鐵路密布,高壩矗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高鐵飛馳,巨輪遠航,飛機翱翔,天塹變通途。”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這樣說道。從這部大踏步邁向交通強國的壯麗史詩中,我們感受到時代的脈動。

  70年,交通的發展進步,連接起流動的中國——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裡說“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今年7月7日,位於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雞鳴三省大橋主拱圈合龍,隔河相望不相連的四川敘永縣和雲南鎮雄縣,以前隻能“雞犬相聞”,因交通不便,很難往來,今后開車1分鐘或步行幾分鐘就可到達。每一位到過中國雲貴川地區的人,一定會被高山峻嶺間“橋連隧、隧接橋”的景象所震撼。同樣地,橫跨長江的一座座大橋,連接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海拔1771.48米的雲端機場……中國人在艱難環境建交通的能力令全世界豎起大拇指。70年來,交通不斷向邊疆延伸、向遠洋延伸、向偏遠地區延伸,為的就是連接起每一個角落,使祖國大地連成一體,也加速中國與世界相融的步伐。

  70年,交通的發展進步,支撐了經濟的騰飛——

  “要想富,先修路”。一句朴素的民間俗語,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中交通運輸先行的理念。70年來,交通運輸投資直接拉動GDP、提供就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穩定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交通暢順,市場、信息、資源隨之而來。交通還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器”,助力國家的全面對外開放。改革開放后,中國一度出現“公路修到哪裡,外商投資就到哪裡”的局面。如今,黃金水道加深了長江經濟帶協同合作,一小時交通圈勾勒出長三角城市群的輪廓,城際鐵路網連通了京津冀一體化,港珠澳大橋讓兩岸三地互通有無,無人碼頭和智慧港口催生出國際化大都市……經濟增長,交通功不可沒。

  70年,交通的發展進步,鋪就了追夢的道路——

  汽車站、飛機場、碼頭、火車站台……不知見証了多少中國人遠行時的意氣風發、歸來時的躊躇滿志。70年來,中國人為了實現更好發展,不斷地走出小村庄、走出大山,走出家鄉,甚至走出國門,睜開雙眼看世界。是交通的便利,成就了奮斗的你和我。更進一步說,中國的交通建設,不僅是有路走,更是保障有尊嚴的出行。今天,我們使用一個APP就可以訂票、點餐、約車,飛機上有了WiFi,高鐵空間更大,二維碼、人臉識別等實現了進站無紙化,共享單車解決了出行的“最后一公裡”。點點滴滴,回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追夢征程更通暢。

  今年9月底,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正式投入使用。時代的脈動如此強烈,讓人不禁感嘆大國交通的70年巨變。祝願交通運輸在未來繼續鋪就中華民族強國路的樞紐通途。

(責編:杜燕飛、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