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齡與共和國同齡,陳俊武的煉油人生

瞿 劍

2019年07月18日08:33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工齡與共和國同齡,陳俊武的煉油人生

  本報記者 瞿 劍

  我和我的祖國

  “我的初心使命是什麼呢?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國家需要!”

  7月16日下午,中國石化舉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上,視頻裡老人朴實簡單的一句話,深深感染了現場所有人。

  微信群“陳俊武報告會”裡,“感動”“同感動”的年輕人互相交流:“人家92歲了還每天上班,我37歲總覺得自己心態有些老,看看人家就覺得自己活得太潦草”﹔“我也覺的,活得太浮躁,不能沉下心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

  催化裂化充滿“情懷”

  這位讓年輕人感動的老人,就是工齡與共和國同齡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煤化工技術專家,今年92歲高齡的陳俊武。

  “催化裂化是有情懷的”,陳老的學生、來自安慶石化的宮超當年跟隨先生學習的時候發現,催化裂化反應過程中,無數顆細小的催化劑“都充滿了犧牲精神”:它們不顧一切沖向原料,在不到3秒內完成化學反應,把原料轉化成優良產品,卻犧牲了自己的全部活性﹔失活的催化劑轉到再生器中,再經過700℃高溫長時間煅燒,才能恢復活性﹔然后再沖向下一次反應。他細細品味,這“和先生的人生歷程很相似,都飽含信念堅定、甘於奉獻、奮斗不止的情懷”。

  目前,我國有70%的汽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的,這項以原油適應性廣、成本低、產品受市場歡迎見長的我國石化行業主流工藝技術,其奠基人就是陳俊武。

  上世紀60年代初,汽車背著煤氣包在北京滿大街跑,刺激石油工人王進喜“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帶給陳俊武的卻是另一種刺激:“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

  1965年5月5日,年產能60萬噸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在撫順石油二廠投料試車運行。當清冽的汽油從新中國自己的裝置裡第一次流淌出來,受命擔任設計師的陳俊武和在場的人們一同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套完全自主化裝置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煉油深加工技術的壟斷,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此后,陳俊武又主持完成了同軸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技術,實現了將煉油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了我們自己手中的目標。目前,我國建成投產各種催化裂化裝置已有150余套,總加工能力近2億噸,成為世界矚目的催化裂化強國。多年來,運用催化裂化工藝生產了近70%的車用汽油、40%的丙烯、30%的柴油。

  神算來自腳踏實地

  現為中國石化洛陽工程公司首席專家的劉昱講了一個陳俊武“決勝千裡之外”故事。

  1995年的一個午夜,一個緊急電話打到了陳俊武家裡。原來,是千裡之外的九江石化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運行不正常,各種分析判斷處理均不奏效,眼看隻有停工了。有人建議,不如請教一下陳院士再做決定。陳俊武詢問了現場情況和儀表參數,判斷是裝置內的一個閥門沒有被真正打開。現場人員重新檢查、打開閥門,裝置很快運行正常。大家一片驚嘆:“陳院士真是神算啊!”“神算”並非偶然,而是來自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現場經驗,以及對裝置結構的了然於心。

  劉昱回憶,陳俊武常常帶著他們走南闖北,幾十米的高塔他親自爬上去察看,黑洞洞的反應器他要鑽進去探個究竟。年輕人從他身上學會了這樣的嚴謹和求實:每到一個現場,“我們都必做兩件事——鑽兩器、爬高塔”。

  八十多歲再度領軍

  針對我國缺油、少氣、多煤的資源秉賦,上世紀末,陳俊武就開始了尋求原油替代工藝,同時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課題。

  以煤替代原油生產烯烴(即俗稱的“煤制油”)是符合國情的新工藝路線,而煤制烯烴的技術瓶頸在於甲醇制烯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后,慕名找到陳俊武,尋求幫助。

  以實驗室數據為基礎,直接放大一萬倍,存在巨大風險。陳俊武提出分兩步、兩個一百倍放大的方案,並強調“一定要搶時間。如果國外公司佔領了中國市場,我們再國產化就晚了,這關系的是國家利益!”

  80多歲的陳俊武又一次擔當研發團隊的領軍人物,他的辦公室成了項目指揮所,大家在這裡尋找到一把又一把解鎖的鑰匙。在與國外公司的賽跑中,他8次奔赴陝西華縣,3次前往遼寧大連,兩次北上內蒙古包頭,現場指導,推進攻關,最終大獲全勝:2006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及工業性試驗”通過鑒定。隨后,國家發改委採納了他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高度提出的建議,核准相關工程上馬,並於2010年一次投產成功。

  陳俊武對我國碳排放峰值的研究結論,則為我國參與政府間應對氣候變化談判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和翔實可靠的數據。令人嘆服的是,他在2011年發表的成果,與3年后北京APEC峰會上中美共同發布的中國碳排放數據十分吻合。

  身邊一盞明亮的燈

  陳俊武的同事,常常稱他為“身邊一盞明亮的燈”,因為他在事業上“干驚天動地事”,在生活中“當隱姓埋名人”。

  2014年7月,洛陽工程公司三分之二的人員搬到廣州工作,按照級別待遇,規劃給陳俊武安排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他聽說后,明確表示不要﹔多次勸他,他說:“我年齡大了,在洛陽工作和生活,要廣州那麼大的房子干嗎?”有人提醒他,可以留給女兒,或者以后賣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卻說:“我是我,她是她!”堅決不要這套房。

  對自己這麼“小氣”,但在幫助他人時,他又非常大方:他曾把自己的獎金捐給公司幼兒園、捐給優秀民辦教師,還曾資助洛陽市新安縣貧困大學生上學,直至大學畢業。

  在陳俊武工作時間最長的洛陽工程公司,有年輕人被問到最佩服他什麼。年輕人答道,佩服他站在行業頂端的視野與眼光,追求科學的堅定與執著,科技報國的使命與擔當。(科技日報北京7月17日電)

(責編:王宇鵬、杜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