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目標:“國進民進”

2019年07月07日08:4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國企改革目標:“國進民進”

  日前,在2019年香港大學生對話央企高管活動中,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來到現場,結合自身帶領兩家央企從白手起家到躋身世界500強的經歷,向現場的香港大學生講述了國企改革的故事。這120分鐘的演講,濃縮了國企改革40年進程。

  40年前,大學畢業的宋志平被分配到北京,入職北新石膏板廠。“一個化學專業的優等生到了生產石膏板的工廠”,這讓宋志平產生很大心理落差,剛到單位他就想離開。臨行前,他來到頤和園,遼闊的視野讓宋志平心胸開闊起來。

  從那以后,宋志平從技術員干起,直到當上北新石膏板廠廠長,曾經立誓“北京這麼大,我要來闖闖”的年輕人,擁有了一片新天地。

  一張拍攝於1993年為熱煙爐點火的照片定格了工廠上下一心的努力。“這把火點燃了員工的心中之火”。這之后,爐火越燃越旺。

  更多的變化發生在引入市場機制后,北京新型建筑材料總廠改名為北新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新建材”)。1997年6月6日,“北新建材”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靠著對石膏板的創新,北新建材獲得了第一個“中國工業大獎”,相當於建材行業裡的“奧斯卡金像獎”。

  46歲那一年,宋志平再次迎接挑戰,他來到瀕臨倒閉的中新集團,“發表就職演講的當天,公司就收到了法院的傳票,要凍結全部資產。”經過多年打拼,宋志平把這樣一家企業做到水泥行業龍頭的地位。2003年,中新集團正式更名為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並且成功上市。

  宋志平把國企市場化經驗概括為“央企市營”。他解讀說,這是堅持在黨的領導下,規范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結構,一方面創造良好經濟效益為國家保值增值﹔另一方面推動股權多元化,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按照市場化規則開展運營。這一國企改革探索入選哈佛商學院案例。

  2009年,宋志平出任國藥集團董事長,成為當時絕無僅有的兩家大型央企掌門人。宋志平將“市場資源聯合與社會資本混合”的經驗模式復制。同一年,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到2013年,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雙雙進入世界500強。

  宋志平說,如今的國企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有企業,正面向市場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就國企效率而言,2018年中央企業營業收入實現29.1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利潤總額實現1.7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創歷年最好水平。

  對於國企和民企的關系問題,宋志平用“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來形容二者的“互相依存”關系。“如果沒有外包給幾千家民企,中國建材也活不下去”,他認為,國企混合制的關鍵在於改制,目標是“國進民進”。

  “原來央企改革這麼不容易。”第一次如此系統地聽央企老總講企業故事,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陸心儀不禁感慨道。

  對於擁有語言優勢、熟悉國際規則的香港大學生,宋志平建議他們可以多關注“一帶一路”的機遇,他歡迎更多的香港大學生了解國企、走進國企。他勉勵大學生在遭遇人生困惑時,要堅持理想不放棄。中央企業團工委副書記、中央企業青聯秘書長張蕾蕾勉勵香港青年發揚愛國愛港精神,傳承好老一輩拼搏奮進的精神,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成就青春之香港、青春之中華。

  截至目前,香港大學生走進央企活動已成功舉辦11屆,每年有50名香港大學生進入10余家央企實習,他們在獲得體驗、豐富視野的同時,切身感受到祖國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朱彩雲)

(責編:朱江、連品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