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三個共贏”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化

王文博

2019年04月29日08:3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央企“三個共贏”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化

  249家境外企業,321家境內企業,近千輪次洽談,217項合作意向,56項現場簽約,640多億美元項目合作協議……這一連串的數字是剛剛落下帷幕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企業家大會上交出的靚麗成績單,也是近6年來,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成果積澱的體現。

  近6年來,中國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在港口、鐵路、公路、電力、航空、通信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合作,有效提升了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這其中,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基礎設施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共承擔“一帶一路”建設項目3120個,佔總體項目數量超過60%,合同金額佔比接近80%。

  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主力軍,下一步,中央企業還將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各類企業的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組建聯合體、合資公司、產業聯盟和實施總分包等各種形式,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展交流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成果走深走實,為中小企業“走出去”鋪路,為沿線國家發展架橋,也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

  與中外企業共贏 促發展成果走深走實

  “道路通,百業興。”互聯互通是貫穿“一帶一路”的血脈,而基礎設施聯通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

  中央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充分發揮在基礎設施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優勢,主動參與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實施高水平的運營管理,有力推動了共建國家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也為中小企業“走出去”鋪就了共贏之路。

  據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夏慶豐介紹,目前,在“一帶一路”已開工和准備計劃開工的基礎設施項目中,中央企業承擔的項目數佔比超過60%,合同金額佔比接近80%。

  “正是這些年中央企業對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提高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電力、通訊、交通等基礎設施服務供給,為后續跟進投資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甄新偉表示,在當地建設的產業園區,還便利了國內中小企業以園區為依托,實現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快速發展,大大降低了“走出去”的門檻。

  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現場,不少企業也紛紛表示,中央企業為中小企業開拓沿線市場打好了基礎。車好多集團聯合創始人祝孝平說,正是由於中央企業在前期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中小企業“走出去”到“一帶一路”國家發展開辟了市場。

  我國中央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帶動國內中小企業“走出去”上,還體現在與各國企業的合作共贏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孕育著機遇,既是中央企業的機遇,也是大家的機遇,是各國企業共同發展的機遇。”

  對於今后中央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的發展方向,肖亞慶表示,將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鼓勵中央企業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各類企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通過組建聯合體、合資公司、產業聯盟和實施總分包等各種形式,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開展交流合作。既可以在雙方市場開展合作,也可以一起開發第三方市場,包括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以外的市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開放合作新格局。

  對此,中外企業都表示出極大的參與熱情和合作積極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宜林說,“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外企業搭建了交流溝通合作的平台。希望中外企業能夠注重發揮“企業家精神”,樹立戰略思維,踐行市場化原則和國際慣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在為沿線各國提供高質量產品的同時,創新合作機制和商業模式。

  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表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企業的獨奏,而是全球企業的大合唱,要攜手全球企業,匯聚全球智慧,共建“一帶一路”,分享發展成果。

  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務集團執行主席張鬆聲表示,新中企業早已建立了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項目的默契,新中兩國將繼續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互聯互通合作、金融支撐合作、三方合作,以及法律與司法這一新的重點領域合作。

  “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方面,最新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打通了中國西部與東南亞甚至與中亞之間的物流貿易國際大通道。”張鬆聲說,這條新通道帶動了新加坡太平船務集團的業務,讓新加坡企業交到很多新朋友,獲得更多合作伙伴,帶來新的商機。

  與共建國家共贏 帶動當地全面發展

  在與中外企業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機遇的同時,中央企業還把引領和帶動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力爭實現與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的共贏。

  肖亞慶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國資委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央企業積極探索適合當地市場運作的模式,更加注重建設民生工程讓當地百姓受益。推動中央企業在建設民生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更好造福當地百姓。

  記者了解到,在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方面,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央企業先后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60多個油氣合作項目,在礦產資源開發中加強與合作方的技術交流和共享,有效提升了相關國家能源礦產資源開發的能力和水平。

  其中,中國石油承建了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中亞、中緬天然氣管道等項目。國家電網在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建設了10條輸電線路。國家能源集團龍源南非公司與當地合作伙伴組成聯合體,共同開發的德阿I期、II期風電項目,被譽為能源合作的典范。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完成了一大批水電、火電、風電項目,為緩解當地電力供應不足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央企業在加強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過程中,還成功幫助所在國經濟轉型升級。夏慶豐介紹,國機集團、招商局集團共同開發的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和白俄羅斯經貿合作的最大項目,目前入園企業已達43戶、協議投資金額近11億美元,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稅收增加,深化了白俄羅斯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產業間的專業化合作。中國有色集團投資建設的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吸引了大量企業入駐,使當地豐富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優勢變成了經濟優勢。中國建材依托電子玻璃、玻璃纖維、水泥等技術優勢,建設了360多條先進生產線,帶動相關國家的產業鏈實現跨越式發展。國機集團、國投集團在埃塞俄比亞承建的糖廠項目,使埃塞俄比亞成為非洲制糖產能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國家。

  到目前為止,中央企業共承擔“一帶一路”建設項目3120個。“這些項目有效帶動了當地的就業。中央企業海外機構中,接近85%是本地員工,有的企業本地化率超過90%,中國石油印尼公司、中國移動巴基斯坦公司的本地化率高達99%。這些項目在實施過程當中除了提供直接的就業崗位以外,還帶動了大量的間接就業。”夏慶豐說。

  肖亞慶指出,中央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促進了相關國家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帶動了當地就業,改善了生活環境,推動了經濟增長。接下來,中央企業將進一步契合當地發展需求,因地制宜開展合作建設。

  “我們將積極推動中央企業把自身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發展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最迫切的需求出發,按照市場化、商業化的原則,找准合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充分發揮自身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努力建設一批符合當地發展定位的項目,更好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肖亞慶說。

  與世界發展共贏 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

  近6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超過6萬億美元,對“一帶一路”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超過900億美元﹔同相關國家共同建設82個境外合作園區,上繳東道國稅收2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近30萬個就業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惠及沿線國家,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這一點在論壇期間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同,也被寄予進一步推動世界發展的厚望。

  全國工商聯主席高雲龍指出,當今世界經濟貿易格局正在深刻調整,這賦予了“一帶一路”建設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新的歷史使命。希望越來越多的國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帶動更多工商界人士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持續發展新動力。

  “在我看來,毫無爭議的一點是,‘一帶一路’提出以來取得了非常卓越的進展,它成為一個促進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我們甚至可以說它有可能成為一個全球化2.0的起點,國家和各個層面的互聯互通,可以強有力地驅動貿易增長和發展。”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表示,更重要的一點是,目前發達國家經濟放緩,“一帶一路”倡議在幫助新興市場方面有巨大潛力,尤其是亞洲市場、非洲市場,進而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驅動力。

  論壇期間,各方代表在對共建“一帶一路”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贊嘆的同時,也紛紛表示對中央企業在其中所體現的擔當的認同。

  肖亞慶指出,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中央企業加快了自身國際化進程,帶動了沿線國家經濟增長,也為促進全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中央企業將進一步契合當地發展需求,高標准高水平打造精品示范工程,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模范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大合唱。”肖亞慶說,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將一步一個腳印推進“一帶一路”項目實施,一點一滴抓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成果。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陳洲表示,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企業家大會的成功舉辦,彰顯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充分展現了各國企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的熱情和承諾。“所以我們相信,在各國政府部門、有關國際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各國工商界攜手共建‘一帶一路’一定會取得更多的務實成果,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