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企積極布局養老產業

記者 王默玲

2019年02月21日08:1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上海國企積極布局養老產業

  日前由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等共同發布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顯示,2000年至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從10.2%上升到17.9%,預計在2026年中國正式進入老齡社會。僅在上海,60歲以上的戶籍老年人口已佔戶籍總人口數的三成以上。

  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使得養老“量”的需求與“質”的提升同時成為社會發展不得不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老齡事業改革發展和體系建設的不斷推動,不少國企開始加大了對養老產業的探索與布局,也給城市養老瓶頸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

  一床難求下的城市養老三大瓶頸

  一提起養老,人們總是習慣於將其對應為“照顧”二字。但有專家提出,“我國老年的需求結構已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吃飯、洗澡、喂藥這種簡單生命維系式的養老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城市養老服務在面臨“提質”的同時,養老院“一床難求”、醫療護理匱乏等基本問題也廣泛存在,城市養老的瓶頸效應愈發明顯。

  一方面是養老市場龐大需求和養老產業難以高質量支撐供給的矛盾。“公立養老院床位少一直是個痛點。”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老年協會會長張軼男介紹,對於很多老人來說,養老院是個“兩難的選擇”,民營養老機構裝修好、服務好但收費昂貴,街道的公立養老院價格合適但是床位有限,“想進的人進不了,進去了又覺得擁擠無聊想出來,但一想是好不容易等到的就隻能待著了。”由於中國養老市場尚不成熟,民營社會資本投入這一領域的意願並不高,目前進入者也多集中於高端養老領域,但實際上,還有很多中低收入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並不能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是來自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意願低和居家養老周邊配套設施缺乏的矛盾。上海中心城區目前尚存著不少弄堂舊裡,這些區域深度老齡化的情況頗為嚴峻。中心城區土地資源緊缺,現有養老機構與場所很難滿足老人需求,另一方面老年人對脫離自己的家庭、社區、生活圈去外部機構養老的意願也不高。因此,如何在社區這樣一個小空間裡,滿足並提升居家養老的需求與品質成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此外,醫療需求多層次與養老醫療服務供給淺平化也存在矛盾。“養老需要專業醫療資源的介入,且老人多是需要長期醫護的慢病,純粹的醫院救治滿足不了養老需求。”上海市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說。但目前看來,需要極強專業性的醫療服務對於很多養老機構來說是供應短板,“不少養老機構就一個簡單的醫務室,裡面是退休的醫生和護士,但老年人情況復雜,有的是慢性病,有的是認知障礙,有的不能自理,大家對於醫療護理的需求等級是不同的。”張軼男說。

  國企參與 城市養老突圍增動力

  “未來老年人收入多元化將推動需求多元化,不同收入人群的養老需求不同,政府要制定更精細化的政策,同時也應適當放寬規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產業。”上海市老年學學會會長左學金表示。當前國資國企正處於加速轉型和優化布局的階段,在養老這種民生保障領域加大投入也將是其推進的方向之一,這也給陷入發展困境的城市養老注入了“突圍”動力。

  國企參與探索“公益性項目市場化運作”養老服務模式。2016年開始營業的上海和養臨汾養護院便是由靜安區國企上海凱成控股有限公司運營的。靜安區政府將閑置的酒店和老廠房等物業資產無償劃撥給凱成控股,由他們進行養老院的改建與運營,讓其實現市場化運作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托底”功能。相對於動輒每月上萬的商業養老機構而言,這裡2人間每月5000多元,6人至8人間每月3500元的收費在中心城區顯得平價不少。而與以往街道養老院相比,大體量、多床位的養護院裡醫療、健身、娛樂設施更為齊全。

  國企推出“物業+養老”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式。針對絕大多數生活於社區家庭中的老年人,上海市長寧區利用區屬國企新長寧集團作為物業服務企業的優勢,推出“物業+養老”服務模式。整合社區閑置資源,建設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將區域內各小區物業辦公室升級為養老服務點,提供助餐、日照、長照等服務﹔將物業傳統的“四保”服務人員(保安、保潔、保綠、保修)經養老業務培訓后,為社區特殊困難老年群體提供助餐、助潔、助急服務等。該模式充分發揮了小區物業與老年居民間黏合性強的優勢,給老年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物業企業轉型發展、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了新思路。

  國資國企“混改”將專業公立醫院嵌入養老機構。上海市普陀區鎮坪路上,有一家名為“望年薈”的養老機構,它由一幢商務辦公樓改造而來,一到四層是三甲醫院岳陽醫院的特診部,不但服務養老院,還同時對社會開放。籌建並運營這個養老機構的申養公司,是2015年由上海大型國企地產集團與地產開發商萬科,以及上海中醫藥大學共同成立的混合制企業。醫藥大學下屬醫院的營養師團隊,根據時令變化、老年病針對性治療,研制了572種標准化的養老菜品,“嵌入的公立醫院對內成為養老機構的醫護保障,對外輻射整個地區,彌補了‘醫養結合’的短板。”上海地產副總裁、申養公司董事長管韜萍說。

  方式不盡相同 優勢日漸凸顯

  如今全國多地均有國資國企積極進入養老產業,參與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其發展的優勢已經開始凸顯。目前國企進軍養老產業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利用資源優勢打造“得天獨厚”的養老產品。城市之中有很多土地或物業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這些閑置資源被國企盤活之后改造轉為養老中心,解決了中心城區土地資源匱乏而不得拓展養老服務設施的困局。

  二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將社會資本帶入養老產業。國企可以提供存量資產、政府資源,企業引入品牌效應和市場化機制,高等院校則帶來醫療資源和技術支持,讓醫養難合的問題在“混改”過程中得到了有效解決。

  三是通過金融方式對接養老產業。中國誠通集團在改組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基礎上,設立了3500億元規模的國企結構調整基金。該基金將用於促進國企產業領域的轉型升級,包括通過並購重組實現傳統產業與養老、健康產業優質資產對接。2017年河南省首支養老產業專項企業債券——由許昌市投資總公司申請發行的養老產業專項債券獲得核准批復,這是河南省第一支養老產業專項企業債券。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副研究員熊競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國資國企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新要求,“去產能”、“瘦體強身”、“尋找新主業”成為國企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以養老產業為企業轉型目標,將促進國有企業主業集中化、清晰化。

  對於社會而言,國企因土地資源的優勢,其主導的養老機構交通便利度和周邊配套都相對比較好,而其社會公益性為主的背景之下,價格相對比較低廉,“國企在老年人心中信譽度也比較好,可能更傾向於選擇他們的養老服務。”張軼男說。

  章維表示,以上海長寧的實踐來看,國企參與能補齊城市養老領域發展的短板,實現更高水平的優質均衡發展,最終形成在屬性上公建與民營並舉,在服務對象上滿足兜底需求與多樣化需求並存,在區域分布上更為均衡的養老機構布局,為老人有尊嚴、優雅地老去提供有力支撐。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