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歪果仁”讓中國多了一個新“人設”

梁璇

2019年02月21日08: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這個“歪果仁”讓中國多了一個新“人設”

  在中國,去哪裡找到一雙47碼的鞋,困擾了以色列小伙兒高佑思很多年。

  一段視頻的開頭,人高馬大的高佑思裹著熒光橘安全背心、頂著白色頭盔、穿著44碼的膠皮雨鞋在隧道裡蹣跚,夸張搞笑的步態拖拽出字幕《京張鐵路的人和故事》。

  2019年1月14日~16日,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組織“歪果仁研究協會”自媒體團隊(以下簡稱“歪研會”)赴京張高鐵新八達嶺隧道和老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拍攝。作為歪研會聯合創始人、會長,高佑思以職業體驗的方式,與來自五湖四海的隧道建設者和堅守崗位的車站職工共同勞動,以一個“歪果仁”的視角探訪新老京張鐵路,並呈現出兩個版本作品:一個娓娓道來,主要面向國內傳播﹔一個輕鬆明快,主要針對海外受眾。

  老京張鐵路歷史逾百年,正在建設的京張高鐵將連通2022年冬奧會三大賽區——北京、延慶和張家口,將於今年底通車運行。因此,兩版不同風格的視頻在春節期間、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3周年之際推出后,“到長城腳下修地鐵的90后外國小哥”就引發國內外網友熱議。

  兩個視頻在國內微博、微信和嗶哩嗶哩等平台發布后,國內總播放量近2500萬﹔4分鐘國際版目前播放量已超過125萬,評論數百條。

  “我們擅長宏大敘事,他們常用具象表述”

  “這是北京冬奧組委外宣工作的一次破局嘗試。”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部長、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常宇,大量工作是與國際奧委會、各單項體育組織以及外媒打交道,在溝通過程中,他時常能感到中西方敘事邏輯的不同,“我們擅長宏大敘事,他們常用具象表述”。

  在冬奧會這樣的國際公共話語平台上,倘若能從外國人的視角介入、用外國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傳播,再借助年輕人熱衷的短視頻自媒體,能否展現一個更鮮活的中國?

  高佑思穿著工作服在國貿地鐵站指揮人流的畫面,吸引了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工作人員的注意,歪研會深度體驗式視頻《別見外》的第一集,就讓以色列小伙體驗北京地鐵的志願者,這個藏在地下的世界,全天承載著比以色列總人口還要多的人次運輸壓力,人群熙攘中,高佑思半臉認真半臉迷惑的表情,將融合與差異表達得恰到好處。

  嘗試,從今年初開始。

  常宇對歪研會的同一主題作品提出3個版本的要求,“較長的供電視台播放,時長居中的投放國內社交媒體,特別精簡的主打海外移動端。”北京冬奧組委給了團隊最大的創作自由。

  “京張鐵路全線最長、環保要求最嚴格、工期最緊張……”兩次下穿八達嶺長城的新八達嶺隧道,帶著一串光輝的“最”字出現。

  歪研會內容合伙人劉祺的第一反應就是“太大了,不太符合海外互聯網傳播習慣。”他像揮舞剪刀的發型師,用代入感強的角色扮演、快節奏的敘事,把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打薄,分明層次,“讓高佑思基於行動完成觀察和體驗,呈現出不同於中國人的視角。”在劉祺看來,摒棄冰冷的概念和數字,從小切口見微知著,反而能消解宏大敘事帶來的壓力。

  青龍橋車站堅守了38年的站長楊存信,在以往的媒體報道裡常是一副嚴肅認真的模樣,而在歪研會的鏡頭中,他站在鐵路邊打了個噴嚏,高佑思給他遞了一張紙。“站長為什麼不能有可愛的一面?”這個細節正是劉祺希望表現的“有血有肉”。

  “海外的版本需要迅速抓住受眾的眼球,節奏要跑在觀眾前,因此會有一些劇本的設置。而國內傳播的版本,則需要更細膩綿長的節奏,去反映撐起中國基建神話的是怎樣一群人。”歪研會聯合創始人兼CEO方曄頓表示,盡管輸出的節奏不同,但內容都必須真實。

  “我怕冷、怕不安全。”高佑思幾乎不參與踩點,帶著未知去體驗,才能給出最真實的反應。“一開始會有很多看上去很傻的表現,感覺他是全中國最慫的外國人。”面對劉祺的打趣,高佑思認真回應:“我就是慫,要展現出從慫到不慫的狀態,才能體現成長。”

  拍攝那幾天,氣溫多在零下十幾攝氏度,隧道中不僅沒有想象中陰冷,還帶給高佑思巨大的震撼。在如科幻電影中地下城市一般的隧道施工現場,他親見並參與了鋪設鐵路的繁復工序,“好像每個人都很了解流程,不用溝通都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他主動回答了境外網友關於安全性的疑問:“我在那裡待了幾天,很有安全感。”

  在看不見陽光的隧道裡,高佑思和來自貴州的工人夫婦一起澆筑和精調軌道板﹔在食堂和年輕的工友刷抖音,聽技術主管解釋隧道穿山體的走向,順便打趣微信頭像是女朋友的他是“妻管嚴”,“跟不同年齡和文化程度的人都有很多話題”。

  那些“精神混血”的年輕人

  這次視頻“任務”應和了高佑思初到中國內地的前3天——去鳥巢看奧運、登長城、從北京坐火車去上海。

  因父親工作原因,2008年,14歲的高佑思跟隨全家從以色列遷往中國。在中國的十多年間,為了融入當地生活,他下載中國人常用的App﹔考入北大后,高佑思結識師兄方曄頓,並因對足球的共同喜愛有了創業打算,“從體育的方向切入中西文化領域”,一同創業的還有北京體育大學的張希曼和南開大學的劉祺。

  雲集清華、北大、北京語言大學等名校的北京五道口,因留學生眾多而被稱作“宇宙中心”,中西文化在這裡總能找到碰撞與融合的妥帖姿態。

  2016年,歪研會創建,最先出現的節目類型就是街頭採訪,透過外國人的視角評論中國的事物,春運、熱門電影、七大姑八大姨都成了跨文化語境下的代表話題。

  “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他們眼中的中國什麼樣兒?我們希望為一個好玩、年輕的中國,增加一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高佑思覺得,文化平衡感來之不易,“融入”是重要條件,拋開刻板印象,帶著同理心、尊重文化的不同、具備傾聽的能力,才可能在中國和自己國家之間架起橋梁。

  用外國人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在方曄頓看來,這不僅需要“老外”對中國懷有客觀的好奇心,團隊的中國成員也得是“精神混血”,“比如剪輯師得同樣寬容,才能細心捕捉到高佑思表現出的差異”。

  而對於短視頻來說,算法能讓好的內容更容易脫穎而出,加上中國短視頻App在海外日益活躍,方曄頓覺得,像高佑思這樣能跨文化表達的人將獲得更多機會。最重要是,隨著融媒體概念鋪陳,不少“國”字號的單位也選擇更年輕化的傳播方式,在對外宣傳上也真正秉承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想法,“去關心國外的網友怎麼想、怎麼看,怎麼才能實現有效的傳播。”

  北京冬奧組委正是“破局”的踐行者。在與歪研會團隊對接前,對於年輕的自媒體團隊將對冬奧會進行怎樣的表達,在冬奧組委工作的郭仕鵬“一開始心裡也沒底”。但幾次溝通后,對方及時遞交詳細的Excel文檔,每天的日程、物料需求、人員名單等細節都用不同顏色標注清楚,“最后收工一看,很神奇,幾乎和單子上的預設一模一樣”。

  和歪研會團隊合作期間,郭仕鵬總念叨自己“老了”。

  在美國留學多年,郭仕鵬不是不熟悉嗶哩嗶哩等受年輕人歡迎的網站,可始終覺得發彈幕是超出他年齡的事情。這次視頻推出后,他把“彈幕上說”“網友評論”挂在嘴邊,為了收集年輕受眾對視頻的反饋,他把視頻看了很多遍,不過,自己依然沒發過一條。

  彈幕上,有人普及軌道施工工序、有人回憶起一家三代的鐵路歲月、有人對用了《環太平洋》的背景音樂感到欣喜、有人表示希望3年后能高考到北京、看冬奧會……“這是一個年輕的國際化的團隊,他們觸及原來不容易觸及的人群。”郭仕鵬覺得,團隊中的中國年輕人,跟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在一個頻率上,讓作品多了一份東方的表達,“這跟奧林匹克的精神是相通的,增進各國青年的理解和友誼”。

  放下身段 接受不同

  視頻推出頭一天,1月30日,面向海外觀眾的4分鐘國際版視頻在第5次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組委項目審議會上播放,國際奧委會副主席薩馬蘭奇、國際殘奧委會首席執行官岡薩雷斯等人對北京冬奧組委主動向海外傳播中國故事和冬奧故事的創新做法表示肯定。

  “被信任!”方曄頓在與北京冬奧組委的合作中感受到“給了我們創作的自由,讓我們能用想用的語言去表達”。同時,這次拍攝開放了平日裡很難開放的場景,常宇表示,基於開放了辦賽,歪研會參與到冬奧會敘事的開放進程中,“因此,合作本身也是一種開放的跡象”。

  高鐵宏偉的施工現場,讓高佑思想起家鄉以色列海法的卡麥爾隧道:“(它)幫助我奶奶能很快從山上到城市裡,20分鐘的路變成兩分鐘。那就是中國人在一年間建成的。”

  這樣的角度令人驚喜。“同樣的事情,中國人和以色列人表述,效果完全不一樣。”常宇對記者表示,想要破局,先得放下身段、接受不同。

  對於中國目前在各個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多外國友人願意抱著客觀態度探究“中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可在宏大的敘事邏輯面前,細節也容易變得抽象,“要把中國故事實現跨文化傳播,是不是可以先聽,接收信息的人他感興趣的是什麼。”在常宇看來,這次選擇自媒體、選擇外國人的視角,探索的正是從“我要告訴你”向“我引導你來了解”轉變。

  這種轉變,朝向的不僅是海外受眾。從網絡時代成長起的年輕一代,同樣是傳播破局的對象。常宇記得同僚的“吐槽”:“我常問我的小孩,彈幕都已經把畫面擋住了,為什麼不能好好看一場體育比賽?”中年人常宇也不能理解彈幕的樂趣,“但站在冬奧組委的角度,我必須去理解十幾歲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方式。而‘互動’正是新媒體時代變革的核心”。

  在常宇看來,嘗試突破文化邊界、打破代際鴻溝,正因奧林匹克是一個相對純粹的全球性公共話題,在各個平台上,中國故事可以落實到個體命運的變遷,以更加溫情、柔軟的面貌向世界展現,“用年輕人的話說,就是讓中國多一個新的‘人設’。”而自媒體的發展,也逐漸走出一條可以直接觸達國外受眾的路,“路有了,在上面跑的內容是否易於接受、受人歡迎,那就看我們自己的本事了”。

  本報北京2月20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