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國企緊抓機遇開拓市場藍海

記者 黃鵬飛 

2019年02月18日08: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福建國企緊抓機遇開拓市場藍海

  一艘輪船駛向廈門東渡港區。記者 姜克紅 攝

  廈門嵩嶼集裝箱碼頭裝箱吊裝現場。記者 林善傳 攝

  一艘集裝箱船舶正在廈門嵩嶼集裝箱碼頭裝卸貨物。記者 林善傳 攝

  走進廈門港海天碼頭,整齊排開的智能化橋吊裝置作業繁忙,在一艘剛剛靠泊的“絲路海運”航線貨輪邊,一批載有水果、橡膠等產品的集裝箱正穩穩卸下,換上裝有全新機電、服裝、鞋帽產品的集裝箱。數小時后,這艘貨輪將再次起航南下,像無數條同行的船舶一樣迅速駛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如今,廈門共有“一帶一路”海上航線57條、空中航線20條,始發於廈門的中歐班列已通達12個國家30多個城市,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無縫鏈接。作為改革開放的中流砥柱,國企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發揮著“排頭兵”作用。

  換擋提速 加快港企轉型升級

  從全年僅3292標箱吞吐量的區域支線小港,到如今年吞吐量逾千萬標箱、全球排名第14位的國際強港,廈門港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取得了矚目成就。作為港口的核心經營主體,廈門港務控股集團(下稱“廈門港務”)深耕“一帶一路”市場,持續推進管理機制轉型、智能技術升級和多元化業務布局,換擋提速開拓“海絲”市場藍海。

  作為東南沿海開放前沿、昔日的“對台前線”,廈門港的發展曾一度面臨著起步較早而基礎薄弱的境況。1973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廈門港以“商、軍、漁港並存”“商港為主”的定位正式拉開商港發展大幕。1983年,來自香港的“華勝”貨輪成為廈門港接靠的第一艘集裝箱船,當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僅為3292標箱。

  如今,僅廈門港東渡港區海天碼頭一年吞吐量即達到了223萬標箱。記者在港區技術控制中心看到,傳統的碼頭泊位、吊橋、閘口等已早早實現了智能化改造,100多個視頻信號通過智能識別技術對碼頭作業實現24小時監控和實時調度。在進出港區的16個閘口通道上,昔日繁忙的人工查驗場景已經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智能閘口系統,僅需3名后台操作員就可以實現所有閘口的全天候檢查。

  依托廈門自貿區進出口貿易的開放窗口,廈門港於2016年上線了全國首創的集裝箱智慧物流平台系統,通過自主研發系統首次實現設備交接單電子化流轉,並全方位更新呈現自貿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申報數據匯集。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經過智能化改造,如今的港區相比傳統碼頭的閘口通過時間可以縮短2/3,全流程物流效率提升約20%。

  “航運市場是我國市場經濟對外開放的前沿領域,作為航運業的服務供應商,港口碼頭更需要率先實現轉型升級。”廈門集裝箱碼頭集團有限公司是廈門港務的子公司之一,其業務發展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公司與馬士基、和記黃埔等國際行業龍頭合作,在廈門多個碼頭共同開展現代化建設,通過數字化資源整合、打通線上線下服務體系、優化高質量通關物流服務等,在市場化競爭中實現突圍。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志平介紹,廈門港務作為經濟特區的“實干者”,借助“海絲”核心區和廈門自貿區的多重區位優勢,以創新驅動為核心致力於廈門港及相關產業鏈的持續增長。如近年來先后落地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郵輪“進口直供”、廈門港集裝箱智慧物流項目、“中轉服務保障計劃”等創新舉措,直接推動了港城產業發展繁榮。2017年,廈門港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標箱,其中廈門港務貢獻了八成的業務量,真正體現了國企在改革開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緊抓機遇 打造“海絲”郵輪母港

  2018年3月,一場跨越東南亞多國的“海絲路·閩南情——中國廈門文化旅游匯”活動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哥打基納巴盧落幕。活動現場,93歲的老人蔡玉報帶著全家老少觀看表演,聽著來自福建僑鄉的南音曲藝、看著獨具閩南特色的布袋戲表演,老人當場流下熱淚。

  該交流活動以從廈門母港出發的郵輪歌詩達“新浪漫號”為載體,途徑廈門、馬尼拉、長灘、文萊、沙巴等地,在“海絲”沿線各國開展文旅交流表演。其中,蔡玉報觀看的表演正是來自廈門的新式閩南文藝劇目“音舞詩畫”《心·聲》,該劇基於近代史華人躲避戰火“下南洋”與返鄉尋根的故事改編,成為多國華人感慨淚目的熱門節目。

  “與以往的文化推介活動不同,此次活動以‘海絲’航線的郵輪為載體,在沿線地區推廣來自僑鄉的特色文化,既促進了各國社會人文交流的心靈互通,也充分展現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形象。”演出總策劃、廈門港務控股集團副總經理蔡思偉介紹,作為全國四大郵輪母港之一,廈門港近年來加快發展郵輪母港業務,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引進來”“走出去”雙向交流,正持續發揮整合、輻射效應,通過郵輪帶動沿線文旅產業發展和人文交流。

  作為國內最早接待郵輪的港口,廈門港接待國際郵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不少廈門人仍然記得,時值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國際郵輪訪華,曾搭載著1000多名各國游客造訪廈門。

  如今,全新落成的廈門國際郵輪中心已經成為吸引國際郵輪到訪中國的重要樞紐。2018年,廈門母港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30萬人次,“一帶一路”航線達到12艘次,成為全國“一帶一路”航線的主要母港,特別是運營了首條跨東南亞六國的“海絲”航線。

  廈門港務集團和平旅游客運公司副總經理張海軍介紹,近年廈門國際郵輪母港旅客吞吐量取得大幅增長,其中外省來訪的旅客增長成為重要亮點。張海軍說,在“郵輪+目的地”模式基礎上,廈門港務積極創新市場模式,依托廈門及福建省內旅游資源,持續深化“郵輪+全域旅游”“郵輪+文旅”等模式深化“港航旅”常態化運作,不斷加快東南沿海全域旅游與“一帶一路”沿線游的融合發展。

  今年1月6日,隨著歌詩達“新浪漫號”郵輪啟動航行,廈門港首次實現了全年12個月航次全覆蓋。“以往春節期間都沒有郵輪母港航次,今年我們進一步填補了這個空白。”蔡思偉介紹,廈門國際郵輪母港目前已與歌詩達郵輪集團、雲頂郵輪集團、地中海郵輪公司等結成戰略聯盟,加大招商引輪力度,持續拓展環球航線、“海絲”航線以及至南太平洋郵輪長航線,加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打造知名“海絲”母港。

  聚焦藍海 發起“絲路海運”聯盟

  2018年12月24日,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攜手福建交通運輸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共同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的倡議,同時成立“絲路海運”運營平台——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目前,已有南昌鐵路局集團、俄羅斯遠東等60余家航運、港口、陸地港、貨運、供應鏈管理企業積極響應聯盟倡議。

  據相關部門數據顯示,目前廈門港共開通集裝箱航線140余條,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000萬標箱。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方面,廈門共有“一帶一路”海上航線57條、空中航線20條,始發於廈門的中歐班列已通達12個國家30多個城市,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無縫鏈接。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蔡立群表示,“絲路海運”將進一步發揮廈門“一帶一路”陸海樞紐的優勢,積極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港口、航運企業合作交流,織密集裝箱航運網,搭建帶動沿海、輻射內陸、拓展台港澳、聯通全球的國際航運服務新平台。

  據介紹,“絲路海運”聯盟將分為工作啟動階段(2018年底到2019年6月底)、拓展階段(2019年7月到2020年底)以及提升階段(2021年到2025年)。其中,啟動階段將開行首批16條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發起成立“絲路海運”聯盟,統一“絲路海運”標識,持續吸引更多的航商和航線加入。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國內外航運企業正加快深耕‘海絲’航線,這次聯盟的成立整合了航運物流鏈條上的各個要素環節,將進一步推進航運資源共享和促進政策優惠落地,未來令人期待。”作為聯盟共同發起者之一,以星航運(中國)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總經理陳志欽介紹,根據市場需求變化,該公司並未新增歐美市場航線,而今年一季度將在東南亞“絲路”市場加大投入,開展新的集裝箱航運業務。

  “我們今年已有一條航線入選首批‘絲路海運’航線,正加快整合資源,與港口、供應鏈各方一起探索全新的業務標准模式。”上海新海豐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總經理柯斐表示,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相關公司的航運服務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未來仍有較大整合提升空間,此次聯盟的成立或將真正帶來行業變革創舉。

  “未來‘絲路海運’將堅持開放合作、共建共享,吸引國內外航運企業、物流商、貿易商、港口平台廣泛參與,並嘗試在廈門設立聯盟秘書處,每年舉辦‘絲路海運’業務合作、國際論壇和推介研討,打造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經貿文化交流新平台、新標杆。”陳志平表示。

(責編:李楠樺、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