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成立公共安全研究院擰緊“安全閥”

記者 趙瑞希 陳宇軒

2019年02月15日08: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深圳成立公共安全研究院擰緊“安全閥”

  哪裡人口密集火災多發,哪裡建筑老化有沉降風險,哪裡土質疏鬆容易滑坡,哪裡地勢低窪逢雨必澇……日前,記者在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看到,不論是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火災等17個行業領域的事故災難,還是洪澇、氣象、地質等7類自然災害,隻需要一張深圳地圖就能查詢,不同的風險等級被標注上紅、橙、黃、綠不同的顏色,一目了然。

  與一般研究院採用事業單位模式不同,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下稱“研究院”)是一家國有企業。“企業在體制機制上相對於事業單位較為靈活,在項目落地和人才吸引方面,有較強的優勢。”研究院院長倪紹文向記者介紹。

  和市場機構錯位發展補公共安全短板

  經過近40年的快速發展,深圳的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伴隨經濟總量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市規模與資源承載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安全隱患日益凸顯,給人民生活和城市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這促成了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的成立。

  2016年1月,研究院正式挂牌,從事城市公共安全前瞻性、基礎性、綜合性研究,業務涵蓋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城市公共安全領域,提供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事故勘查、應急救援、政策研究及宣傳教育等城市公共安全的咨詢服務和技術保障,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而研究院的企業性質令其體制機制更為靈活,在項目落地和人才吸引方面有較強的優勢。

  “目前研究院的定位是和市場機構錯位發展,用宏觀視野去綜合考慮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市場不能做、不願做的,我們做。但研究院在補城市公共安全短板的同時,也要提升自身研究水平,對接市場需求,最終走向市場。”倪紹文說。

  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初步繪制全市風險圖

  近三年來,研究院圍繞住建、消防、交通、安監等37個研究方向,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初步繪制了全市風險一張圖。研究人員通過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手段,在深圳識別出213類風險。其中,不僅有高層建筑火災這類人們熟知的“灰犀牛”風險,還有不少像新型制冷劑燃爆這類令人意想不到的“黑天鵝”風險。

  一直以來,高層建筑火災被認為是城市裡較高等級的風險。深圳市應急管理部門一位負責人此前告訴記者,目前深圳100米以上的高層建筑幾乎已是隨處可見,而消防車的救災能力大多不到100米。高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外部救援難度不小。

  研究也讓一些尚未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黑天鵝”風險暴露出來。研究院工業安全與衛生部總經理賴小林告訴記者,現在有一種由丙烷和異丁烷混合而成的新型制冷劑進入市場,雖然國家出台了相關標准來規范這種制冷劑的使用,比如制冷劑充裝達到一定重量,相關的制冷設備就必須進行防火防爆改造,但是他們在對一些燃爆事故的調查過程中發現,新型制冷劑的安全管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果大型商場、酒店、寫字樓的制冷系統出現故障,制冷劑發生燃爆,會釀成較大的傷亡事故。目前,我們已經著手對這方面開展研究。”倪紹文說。

  科技手段+市民參與推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精細化

  在最新科技手段的幫助下,深圳市的公共安全監測工作逐步走向細致化。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技術,簡稱InSAR,是一種用於測繪和遙感的雷達技術。在研究院,InSAR技術被用於高風險建筑物的監測工作。倪紹文說:“InSAR技術可以精確到毫米級,一旦建筑物發生細微變形,衛星採集的數據就能夠反映出來。”

  城市公共安全風險復雜繁多,任何手段和措施都不能確保風險防控“萬無一失”。群眾參與是提高風險預防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方式。研究院正在開發一個平台,推動市民參與風險識別。如果市民發現樓房存在開裂、瓷磚脫落等異常情況,可以拍照上傳,研究人員把這些信息與InSAR技術提供的數據進行比對,將能更准確地評估目標建筑物的狀態。

  這也反映了深圳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思路——科技手段和市民參與相結合。

  2018年,研究院牽頭成立了安全義工聯合會,在三個月時間內培養了安全義工導師30名,吸納安全義工約5000人,並對約2000名公交車司機開展了司機乘客沖突化解與緊急救護知識培訓。研究院還發起設立了深圳城市公共安全基金,首期籌集資金100萬元。依靠這個基金,目前深圳東部公交公司的公交車上已經配備了100台自動體外除顫器,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

  國企牽頭各界發力擰緊城市管理“安全閥”

  2018年,研究院的隊伍從140人壯大到223人。倪紹文說,2019年研究院要在風險評估、智慧建造、消防安全服務等領域探索市場化運營的發展機制。

  “2019年的重點工作,一是要直面超高層滅火救援裝備全球空白的難題,推進滅火救援裝備專項科技攻關﹔二是要開展前海填海區高強度開發安全風險專題研究,搭建前海高強度開發建設工程智能監管體系。”倪紹文介紹。

  這只是深圳擰緊城市管理“安全閥”的一個縮影。復雜繁多的公共安全風險下,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都在發力。

  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上,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理應首當其沖。例如:深圳市國資委出台了《深圳市屬國有企業安全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企業足額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設施管理,尤其是把安全投入視同利潤,對企業安全科技成果應用支出,科技研發、收購創新資源、模式和業態的創新轉型以及建設國家級安全創新平台和制定行業標准的投入可在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

  但面對多且雜的公共安全隱患,更需社會各界主動發揮自身作用,才能防患於未然。“研究院成立以來,雖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識別出來的風險能否真正發揮預防作用,關鍵還是要看整改是否落實到位,整個安全管理能否形成閉環。”研究院宣教與信息中心副總經理修文群說。

  倪紹文說,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要解決“看不到、管不到”問題。要發揮社會力量,群策群力,讓風險看得到﹔政府部門和各風險主體要積極推進整改措施,讓風險管得住。隻有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防范,才能擰緊公共安全“安全閥”。

(責編:李楠樺、仝宗莉)